首页生活随笔日记大全
文章内容页

山城背笼军(散文)

  • 作者:贝儿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08-27 17:03:18
  • 被阅读0
  •   晨曦,以渗透的方式,将山城的旮旯角落涂抹。广场上,从旮旯角落里爬起来的背笼军们,三三两两慢慢聚集,渐渐增多,开始一天汗水摔八瓣的讨生活。他们或头戴灰白无顶的遮阳帽,或肩搭臭汗兮兮的化纤掉色毛巾,或手提搁满茶叶的饮水壶,或清清嗓门哼唱油腔滑调的山歌,然其后背都无一例外,把一只背笼驮。

      背笼儿,巴人方言叫法,其形状之:体积上阔下窄,上大下小;其状形之:篾条上疏下密,上圆下方。侧面生有两条背系,平日里用臂膀款款穿过,驮在背后,酷似一只倒垂的鸭梨。下力的背笼军,会在底部悬空的颈部垫起木棍,再铺上厚厚一层蛇皮编织袋,促使重心向上托起,不会像秤砣似的下坠,这样背起东西来轻便省力。他们俚腔蜀调浓重,出言吐气川味十足,差不多来自深邃的任河流域,分布巴蜀各个角落弹丸小镇,有毛坝、高滩的,有高桥、向阳的,有红椿、焕姑的,但绝对保证没有巴中达州的,仅因靠近天府之国,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缘故。

      出于生活所迫或因家庭变故,年迈的老父,需要你反哺尽孝;多疾的母亲,你得攒钱为她治疗;儿女在外上学的花费,每月还要按时凑到;肩负着老婆没完没了的嘱咐与牢叨,装着满腹的憧憬,背负着一座沉巅巅家庭的大山,战战栗粟地,融入了一个坡陡、多坎的县城,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山城背篓军,大多数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留守学生的家长,原本散落于本县各个乡村的留守媳妇或留守丈夫,他们把家门上锁,丢下薄田烂地,在县城里租一间小房子,把自己学生娃带来,早早晚晚接送照顾孩子,让孩子享受城里最好的教育资源,以及最优的求学环境,谁也没想到无形之中,已是县城一道最靓的风景!似曾相识,不由联想相距几百公里外的另一个山城——重庆,那里也是两江交汇之处,即嘉陵江与长江交割的朝天门,那里棒棒铺天盖地,凭籍一根棒棒两条绳索,棒棒军们在此讨生活,解放碑是他们的主战场,并因之世代延续;任河与汉江交汇之处的紫阳山城,倚仗一只背笼儿两条背系,背笼军们在此寻生计,紫阳广场则是其主战场,并因之繁衍生息,随便一声吆喝:背笼儿,背笼?立马一片应和:来了喔,来了!棒棒儿与背笼,似曾相识,用于负重搬运方面,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工具的角度考量,棒棒堪称棒棒军戮力流汗、与生俱来的标配,背笼可谓背笼军风雨同舟、难以割舍的伙计。如果讲棒棒军挑起了整个重庆的脊梁,那么说背笼军背起了一座紫阳山城,从精神的层面加以褒扬,此言毫不虚浮牵强。

      背笼军的工作,并非总是忙忙碌碌,累了,就停下来小憩,偶尔,也会有清闲的空隙,释放着他们自己所特有的闲情逸致。在广场的角落,他们将背笼放下,或坐于背蔸,大头朝前,胳膊搁在背笼的口沿上,双手撑于颌下作沉思状;或坐于背蔸,大头向后,几人围坐于桂花树下,要么打打扑克,要么抹抹川儿牌;或席地而坐,掏出旱烟锅,慢腾腾的裹上一袋枝子花,并惬意地吞云吐雾,优哉游哉;或三五成群凑一堆,黄段子笑话来上一段,荤素搭配,干活不累,如果有靓妹在场,更是一番打情骂俏贼兴奋,天南海北的胡侃一通,要不就互相通融通融活计信息。打牌注定是要赌钱的,背笼军习惯玩一种“挖坑”或“捉麻子”的扑克游戏,有人手气很好,一天下来能赢不少,算算比干背笼还挣钱。这本就是一种娱乐,偏偏瘾君子就迷上此道,有位背笼哥就形同此人,四个儿女均已出门打工自食其力,他领着老婆进城住进钟鼓湾出租屋,每天准时背着背笼从家里出发觅活。牌摊前,先是见着有趣,后便参与进来,觉得来钱快,简单又省气力。从此正业便是与人打牌,背笼就成了“叫花子卖蚊烟”,只图人前有个遮手的玩意,渐渐干脆放下背笼,甚至活计找上门,他抹牌的专注劲儿仍如泰山压顶,半晌亦难得挪身。实则蕴藏着风险,某天只输不赢,手气背得不行,从此让他领教什么是三分天下、七分人伦,再见他重操旧业。

      一小捆绳索,一只竹编的花眼背笼,是你全部的家什,压榨气力和汗水,三块五块地数着毛票,直到暮色笼罩大地,还得盘算住店和饥渴的开销,算计最大的节省,明天又在何处弯梢,山城哪个旮旯里,都有背笼儿倔犟勤劳而沉重的背影,那是大山的印证,偶尔,也在风雨中飘摇。他们有喜怒哀乐,喜乐在挣钱的时候,去市场割上一刀儿肉,夜幕降临,会用莲藕、干豆角炖上一锅大杂烩,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各种方言的欢声笑语,溢满破落低矮的出租屋;哀怒在忿忿不平的时候,听说某某村干部仗势欺人、以权谋私,贪墨自己应得的低保和扶贫款,气得拍案而起,扬言将层层上访,誓将吃人不吐骨的贪官告倒。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是有血有肉,攒着钱了,首先计划着如何奉献,给家里的一屋老小,这个添件衣裳,那个买箱饼干,这个缝个书包,那个制个旱烟杆,末了,再给屋里那个婆娘买个花内衣,让她新鲜新鲜。他们更有担当抱负,从来不缺小聪明和大智慧,每遇突发事件,急需应急抢险,总是背笼军们冲锋在前,一马当先,大智若愚的他们,综合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拿出备选的应急预案,化险为夷的同时,也让他们付出了比平时,多出几倍的汗水和勇敢。背笼军藏龙卧虎,如果不深入进去,你是很难发现:有人曾经是种田能手,如今已然混成包工头,有人曾经是村组干部,如今竟然当上项目经理,有人曾经是乡村教师,如今靠背笼又学成了一门技术……神情笃然严肃专注。

      背笼儿,是紫阳人亲昵而贴切的呼唤,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呐喊。正因山城的地理环境,起伏跌宕、落差悬殊,充满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出行本就不便的情况下,负重前行或回家省亲,有许多个人携带的物品需人搬运,背笼军便应运而生,并以此长期维持生存。因此,背笼军几乎人人身后,都背负一只竹编背笼,再者这些体力劳动者在山城随处可见、随叫随到,且客人需要服务时,亟需一种称谓来称呼对方,而“背笼儿”一词生动易记,又琅琅上口,于是乎名不见经传,就默认为从业者的代名词了。话说回来,背笼儿又是一个城市的元素和符号,在千百年来的历史演变和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并着手制作了背笼,这种貌似憨厚的工艺,世代籍以劳筋苦骨,延伸谋生技能,用最简便省力的方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看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看道道景观展现眼前,都有背笼儿搬砖送瓦与他们的血和汗。城市建设与发展,他们也是其中的一员,背笼儿是紫阳山城中,最具地域特色、最质朴的风景线,古拙且耐看。如同棒棒一样,背笼军诞生并兴盛于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充分的解放,人们尽情展示并释放着劳动的热情,形成了大规模的背笼军队伍。这是解放前那万恶的旧社会所没有的,因为千百年来森严的皇权政治不敢僭越;这是大集体时期所看不见的,因为几十年里桎梏的计划经济无法逾越;这是切身体会所能感受到的服务与方便,因为没有任何能够比拟的先进团队可以超越。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山城背笼军(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meiwen/263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