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日记大全
文章内容页

汉江老河口粮行农业社散记(二)

  • 作者:故人不朽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5-08 12:19:31
  • 被阅读0
  •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自找肥源,共同积肥。郑化仙一个人就在自家房前屋后积肥一大车。大家到老梦仙院子里把全院的肥土淤泥挖起来足有80余车,又转到各家堰塘去挖塘泥。但是,由于天太冷,水又凉,都不愿意先下去。老梦仙见状,心里明白,他不说二话,把鞋一脱,裤子一卷第一个先下塘,并且说:愿意挖塘泥的每人每天多记两个工分。大伙一见老梦仙带头下了塘,一个个跟着也下去。两天工夫清理了10多个堰塘,挖出塘泥1000余车。大家劲头十足,干活肯出力,虽然是冬季,可人人满头大汗。这一次积肥数量多、质量好,大大的超过了太山庙互助组。小黄楝树村互助组取得胜利,获得了红旗。

      后来,太山庙村又成了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点。小黄楝树互助组得知这一消息后,又主动提出也要成立农业合作社。太山庙区委不同意,不批准他们的要求。当时区长周继伟按区委分工负责北片,高明向他汇报,他也不敢作主。互助组的农民急了眼,要高明向县委要求。高明到了县委会向张田副书记汇报了小黄楝树农民积极要求成立农业社的情况,张田说:办农业社要稳妥点,还是要在办好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展开。高明到回到小黄楝树后,晚上开干部会,说明县委的态度和意见。大家都很关心,干部们在屋内开会,群众们都在房屋周围听。干部、群众还是一直要求成立农业社。高明不敢作主,会议没定下来。第二天,高明到区里去办事,见到了区委宣传委员左学芳,高明又向左学芳汇报了小黄楝树农民要求办社的积极性,并征求左学芳的意见。左学芳听高明说的这些情况,认为群众的积极性确实很高,便问高明有把握没有,如果成立起来能否巩固?高明说看情况没有问题。左学芳思考了一会儿说:“我个人的看法,搞革命不会犯法,既然群众有这么高的积极性,那就让他们去干吧!”并一再嘱咐高明:不仅要成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他巩固下来。经左学芳一指点,高明增强了信心,回到村里便召开会议,农民们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总共有王新典、王德忠、郑化仙等28户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成立大会,大家一直表态:有信心把农业社办好,大家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让农业社水远不垮。为了纪念这样一个大好日子,大家伙给农业社取名叫“永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28户农民把自己的土地、耕牛、农具全部加入农业社。会上选举产生社长一人、会计一人、技术员一人、记工员一人。对入社财产由会计全面进行登记造册。

      社员每天参加生产劳动,由记工员记工分,夏季按工分进行预分,年终按工分和总收入进行决算。

      农业社比互助组有较多的优越性,便于领导,便于管理,劳力搭配协调,轻重活路统一安排,人人有活干,各种活路有人干。每年的统购任务完成顺利,遏制了穷富之分和两极分化的倾向。

      经过县委检查验收,认为该社虽然是群众自发办起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该社办的很成功,誉为“自发社”。

      三

      无论是旧社会的汉江老河口粮行,还是第一个农业社,包括上世纪七十年代,先是生产队时期,农民把刚收获回来的麦子,打晾晒干装袋,再用架子车,手扶拖拉机等,送到公社粮站,往往交不上粮,等到很晚才回家,再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家家都得交公粮,拣最好的粮食上交,拉到粮站,排队等候,看验粮员的眉高眼低,验不上的,拉回家再晾晒,再去粮站,交公粮的农民绝无怨言,那怕受验粮员一点气,最后还是圆满交粮,完成任务。

      最难忘那年清明节,正是家里青黄不接的时候,生产队为了乡亲们过好节日,祭扫完祖先后,就发动群众到苜蓿地撅苜蓿,那是专门为饲养室牲畜种植的草料田,开春嫩绿的苜蓿刚好可以食用,拉了好几架子车,每家分一点,包绞子菜卷吃,过了一个祥和的清明节,也算是解了粮食之忧吧。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责任制后,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人们吃上了白面馍,告别了吃杂粮的年代,过上了好日子,生活蒸蒸日上,不愁吃穿,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们这一代往上的中老年人,永远忘不了过去年代的艰辛,在回忆中追寻,在奋斗中求生存,珍惜粮食,珍惜生命。(续完)

    【审核人:雨祺】

        标题:汉江老河口粮行农业社散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meiwen/18161.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