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白晓辉:二十八 贴年画

  • 作者:小财神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1-15 00:13:30
  • 被阅读0
  •   我的家乡河南鲁山县有描述临近年关时家家户户每天该准备哪些年货的民谣:

      “二十三儿,炕小边儿(炕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尕尕;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儿,包扁食儿。”

      民谣中外地人最难理解是“尕尕”,“尕尕”是方言,有喜庆、漂亮、美丽赞美的意思,如称漂亮的衣服叫“尕尕”,衣服上的图案叫“尕尕”,家里贴的画叫“尕尕”。不过民谣中说的贴尕尕是指贴春联,因春联通常是两句古诗,成对出现,鲁山人称之为“对子”,

      01

      对子源于桃符

      能辟邪

      ▽

      传说对子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写着:“春联者,即桃符也。”

      对子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桃符上的‘神荼’、‘郁垒’二神时最早的门神,唐朝以后,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这在《西游记》里也有记载:泾河龙王为了赌赢唐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故意推迟下雨时辰,减少下雨点数,犯了天条,当斩。龙王向袁守诚认错求救,袁守诚告诉他唐太宗李世民的丞相魏征负责处斩,龙王求救于唐太宗,太宗答应救他一命。

      第二天,和徐茂公商议此事,并听从徐茂公计策,召魏征陪太宗下棋企图熬过午时三刻行刑时辰。不料,午时三刻时魏征鼾鼾盹睡,梦中斩了龙王。夜里龙王魂魄向太宗索命,太宗只好派秦叔宝和尉迟恭镇守宫门,龙王就不敢来了,考虑到夜夜把守宫门辛苦,就把两人画像挂在宫门,同样驱邪。从此,成为武门神。

      过了几天,皇宫后门闹鬼,又派魏征守后门,再无鬼魅。从此,魏征成了文门神。

      随着时代变迁,古代正面形象的武将都可以成为武门神,很多小说演义里的武将也都成了门神,武门神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文门神不多,著名的有魏征、包公、文天详、海瑞等。

      02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春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通常认为春联始于五代。

      据《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孟昶是一位昏庸皇帝,只因蜀国地处偏僻,才得以偏安。题写春联第二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灭亡蜀国,孟昶投降后到达汴京,被授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七天后暴毙身亡,传说宋太祖垂涎孟昶的妃子费氏,毒死孟昶。

      费氏貌美如花,又才思敏捷,被封为“花蕊夫人”,宋太祖毒死孟昶后,把花蕊夫人充入后宫,并令其即席吟诗,夫人遂作《述国亡诗》,诗曰: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孟昶作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本来是美好寓意,却不料一语成谶!

      蜀亡后,宋太祖派吕胤为成都知府。吕胤字余庆,因避赵匡胤的名讳而以字为名。因治理有方,吕余庆升为吏部侍郎,兼任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使、三司水陆发运使等。于是,孟昶的这句“新年纳余庆”就变成了“在新年迎来了吕余庆”。

      吕庆余的弟弟吕端后来成为北宋名相,深受宋太宗信任,赞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而“长春节”是为赵匡胤生日设立的节日。据《宋史·本纪第一》记载:“己未,宰相表请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意思是说:己未年,宰相奏请将农历二月十六定为长春节。

      一位皇帝把另外一位皇帝的生日无意中写进诗,旋即国灭、身死、妃子被霸占!因此,春联内容千万不能马虎大意!

      03

      写春联是大事

      不能马虎

      ▽

      鲁山为春秋鲁国起源地,又是墨子故里,文化名人辈出,历史悠久,文化传承造成鲁山人把春联这一习俗看成一件大事,从不马虎。

      临近过年的时,家家户户都会买对子,对子内容一定要称心如意,寄托对新年的期盼。也有会写毛笔字的人,买来红纸,裁成长条,拿出尘封一年的毛笔、油墨,开始写对联。也帮邻居写,记忆中我家也请邻居写过对子。

      童年时,我在外婆家过年,二舅也写过春联。那时候家家户户院墙低矮,也没有大门,二舅写春联时候,不少村民都跑过来围观。

      有些人还在旁边嘻嘻哈哈打趣道:“厂县字写的不赖。”厂县是二舅的名字。还有人说:“厂县,写完了也帮我写几幅。”二舅受了夸奖,就美滋滋地答应帮人家写春联,几户人家就赶紧跑回家拿来几张红纸,放在桌子上排队等候。

      其实,二舅顶多中学时练过毛笔字,一时心血来潮写字,字倒写得工工整整,却没多大艺术价值。

      旗开得胜,感觉不错,连续几年春节,他都写春联。读初中后,去外婆家次数少了,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坚持写下去。

      对联的内容大多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还依稀记得一副对联内容是:“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

      不过也有对联加入了现代元素,听围观的人笑道:“xxx 家的春联写的是‘穷走大街没人问,富住深山有远亲。'” 另外几个人接茬笑道:“xxx 家的春联还写的是‘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结婚没有咱',横批‘再等一年'。”他们说的是村上没结婚的大龄青年家的对联,大伙听了哄堂大笑。这种自嘲式的春联,透露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和对生活的无奈与期望。

      04

      年集上的春联

      是乡村的文化盛宴

      ▽

      年集上,很多人卖春联。

      现在卖的春联绝大多数是印刷品,童年时候年集上卖的春联通常主要由乡村“书法家”书写。

      我们村的张五斤,年少时临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帖,擅长写草书,渐渐成为十里八乡著名书法家,村里家家户户办喜事写请帖请他写,白石灰写墙上的标语也请他写。每年春节年集,他都搬张桌子到邻村杨村,放上笔墨纸砚摆摊卖春联,大部分春联在家写好,也现场写春联。

      年集上有好几家书写春联的摊位,摊位前很多人围观,写字的人各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亮出看家本事,龙飞凤舞,挥毫而成。

      春节写对联是乡村书法家赚钱贴补家用的好机会,又能在熙熙攘攘的乡邻中抛头露面更是一种荣耀。

      围观人欣赏着不同书法家的书法,啧啧称叹,无疑是享用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

      不过随着经济条件提高,生活节凑加快,现在,春联大多数是印刷品,手写的春联越来越少。农村小超市又遍地开花,也都卖春联,不像过去只能到年集上买春联,热闹劲就渐渐淡了,年集上写对联的书法家也越来越少。

      05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准备好了对子和年画,腊月二十八这天开始贴年画。

      在家乡时,每年贴年画的活通常由我和父亲负责。先把去年的春联、门神揭下来,再把门框、门板清理干净,然后,开始打浆糊。舀上半碗面、兑上水,放进锅里煮一煮就成了浆糊,把浆糊倒进盆子,放一把刷子。

      通常父亲先把春联比试位置,让我站到远处看看是否合适,找准位置后,刷子蘸满浆糊,把贴对子、年画的位置刷涂均匀,把春联贴上去,两边春联要保持高低一致,再用手刮紧。

      中华传统,大多数时候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因此,春联的上句要贴在右边,下句贴在左边,从右往左念,横批也是从右往左念。

      除了贴对仗工整的春联,还贴很多单独的春联,比如:床头贴“身体健康”、屋里贴“小心灯火”、粮圈上贴“五谷丰登”、猪圈贴“六畜兴旺”、马厩上贴“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院墙上贴“满院春光”、大门外的树上贴“出门见喜”等。

      我小时候也喜欢看看别人家贴的春联,记得十岁那年刚过完春节,二姨嫁到孙街村,我跟着去吃酒席,也是第一次去她婆家。

      秋天时,我去他家走亲戚,他们村很大、人烟密集,敲打她家大门上的门环时,里面犬吠不停,姨听到声音出来开门,看到是我,惊喜地问道:“咋找到家门的?”

      “我记得恁家大致位置,上次来的时候,看到恁家大门贴的对联是‘春时播下满地玉,秋后遍野就黄金 ’,现在对联还有,就确定是恁家了。”我说......

      贴完春联,家里焕然一新,洋溢着祝福和希望,新年的味道更浓了,新春的脚步声更近了。正如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写的那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不过瘟疫肆虐阻挡了游子回家的脚步,为了不“恶意还乡”,很多人选择异地过年,或许,他们此刻的心情正像宋代浙江宁波诗人吴文英在《思佳客·癸卯除夜》词中所写那样: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审核人:雨祺】

        标题:白晓辉:二十八 贴年画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53768.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