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李瑞汉||江城求学记

  • 作者:云狗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1-14 13:34:26
  • 被阅读0
  •   二十七年前,告别父老乡亲、离开南海之滨的小山村,来到江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求学,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别梦依稀咒逝川,时隔近三十载,在江城四年的求学往事,仍历历在目,仿如发生在昨日。

      那年九月,武汉的开学季特别酷热,炽白的阳光烘烤着马路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尽情挥洒着“四大火炉”的威力,一波又一波的热浪奔袭着躺在街道两厢小竹床上消暑的人们。我和两位老乡一起,提前两天从湛江坐了三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终于辗转到达武昌火车站,转乘出租车去往位于桂子山之上的学校。不知道是司机故意还是实在路线不熟,把我们拉到了武汉化工学院。

      可能是水土不服,到学校第二天就得了重感冒。昏昏沉沉,嗜睡不止,提前随身准备的两盒穿心莲片也未能发挥作用。幸得热情细心的同校老乡兄长庞维冬、彭海、王国栋等悉心照料,才很快得以康复。

      一入江城深如海。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初入江城最大的障碍在于饮食的不适。因为不能吃辣椒,每次吃饭于我而言如上刀山下火海,辣得头皮发麻、嘴唇发赤,鼻涕眼泪不打一处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慢慢地,竟然自己琢磨出一招独门应对“妙法”:每次用餐之前,先找来一条毛巾打湿,缠在头上,症状果然得以缓解。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三四个月,终于慢慢适应。以至于工作后深居湖南二十余载,早已变得轻车熟路无辣不欢,尽尝湖湘美味。这也是在江城求学期间打下的“深厚基础”,此为后话。

      那一年,我和来自湖南怀化的同班女生姚海玲同学是全校仅有的两名高中入党的学生党员。由于中学以前学习生活都是用粤语交流,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普通话,连听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讲了。前几个月,院系党支部在当时的东区10栋学生宿舍一楼支部活动室过组织生活,我无法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无奈之下,时任支部领导李芳红老师、张思全老师灵机一动,让来自广东珠海的94级师姐欧焕平给我当起了“临时翻译”,我说一句,她翻译一句,惹得与会人员哄堂大笑。

      大二、大三的时候,看到身边许多同学都出去做兼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我们10栋526寝室的几个同学,我、王泉岭、万碧波、刘东才等,平时对外交往较少,性格偏内敛。97年元月,适逢抗日名舰“中山舰”打捞出水,经修复后停泊在湖北船厂进行公开展览,招聘兼职宣传推广员招揽游客。我和寝室好友王泉岭心血来潮跃跃欲试,一起去报了名,交了二三十块钱的培训费,参加了展览馆的宣讲培训,拿到了宣传推广员的工作证。后来却一个游客也没有招揽到,最后,我大学期间唯一一份兼职工作就此无疾而终。

      同届信技系电化教育专业的老乡黄期签,商业头脑发达,涉猎甚广,特别有见地,是我们几个同校老乡中的“精神领袖”。大三那年暑假,期签兄台从广州海珠区惠福路的电器旧货大市场低价购入一台索尼牌5碟CD播放机,这在当时内地仍属珍稀物品。凭借其专业上的一技之长稍加修理翻新后,我们一行几位老乡携着这台CD播放机,兴致勃勃的拿到武汉解放路的中山公园附近准备进行溢价兜售。由于太过打眼,引起了附近城管人员的注意,误以为是盗窃销赃。几个老乡一下慌了神,赶紧四散逃跑,最终被悉数擒获,费了好大的劲才解释清楚事情的原委,后来还找学校公安处开了证明才得以昭白脱身。

      江城武汉四年的求学生涯,转瞬即逝。从桂子山遥望的那些光年之外的繁星,光芒温暖,坚韧永恒。在长江之畔、黄鹤之巅,留驻了最美好的青春,定格了人生的诗意与远方。

      三更有梦桂子香。感谢母校的栽培之恩!江城四年的求学经历,不仅武装了我的大脑,更赋予我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桂子山就像那大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我踔厉奋发、追光前行。

      值此母校建校120华诞之际,谨祝母校欣欣向荣,基业长青,桃李满天下,120周年校庆圆满举行!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李瑞汉||江城求学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5375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