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晓芹:我的姥爷二三事——谨以此文献给老一辈乡村建设者

  • 作者:圆满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1-11 23:58:48
  • 被阅读0
  •   姥姥家在大山深处,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去姥姥家,这种期盼从一开学就开始积攒。过了响山寺,溯河而上,临近姥家的时候,耳畔便多了熟悉或陌生的声音:看!这是从“平畈”来的,张工会家的外孙女们又来走姥姥家啦,一个个穿得好看!好像我们姐弟三人身上有啥标志一样。从小的时候,姥爷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模糊的,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时间流逝,姥爷的印象越来越清晰了。

      姥爷的童养媳

      大山里四季不缺野果,“三月蒌豆,四月籽......七月杨桃八月炸,九月毛栗笑哈哈”。纵然大雪封山了,还有那火笼里烤着的红薯和掺了青菜豆腐丁馅的玉米馍,一个个放在熊熊木柴火边,被炙烤地嘶嘶嘶地冒着香味,火笼正上方的吊锅里熬着白米粥或者炖着诱人香味的野味。这些都让我们感到诱惑,为之饥肠辘辘。再冷,我们这一群孩子是不会安分的:或坐着烤火取暖的,或在大雪纷飞的稻场打雪仗堆雪人,要不就和表姐妹们一起在高高的谷堆里玩捉迷藏。太阳如果出来了,我们会骑着老水牛溜达,拿着小竹杆去敲打松树上的积雪,吓得小松鼠惊慌失措地跑开。深山里的小山村传出孩子们畅快无忧的笑声。

      姥姥和舅妈总是在火笼边缝缝补补或者刺绣,舅舅永远拿着发黄的《三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聚精会神地看着,孩子们进进出出的嬉闹声丝毫不影响他的兴致。我最爱和姥姥聊天,最爱听她讲关于姥爷的故事……

      多年以前,一个炎热的夏天。姥爷的山村里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这讨饭女人杵着拐杖,皮肤清瞿消瘦得黝黑发亮,牵着一个面色蜡黄、身材瘦弱的五六岁小女孩,来到姥爷家门口操着河南商城口音小声的喊道:“屋里有人吗?行行好,给一口吃的吧,我们娘俩很久没有吃到东西了,可怜可怜我们吧?”小女孩怯生生地躲在女人身后,紧紧拽着女人的衣服,破旧衣服的衣服褂襟几乎要被扯掉下来。脚上是破旧的布鞋,两个大脚趾都漏了出来,脚后跟也破了一个大窟窿。

      正在大树下玩耍的只有六岁的姥爷看到了,赶紧跑进屋里端来一个木凳子再踮起脚尖,从高高灶台上端下中午吃剩下、放在陶瓷钵子里的面疙瘩,又急急从天井边挂着的竹篮子里拿出一根黄瓜,递给她娘儿俩。

      女人接过食物递给女孩,小女孩狼吞虎咽喝着面籽籽,额头上的头发贴着被汗水打湿了。女人则吃着黄瓜,还掰开一半分给女孩。腿脚不方便的太太(即老太也就是姥爷的母亲)慢慢挪了出来,询问了她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们找到这个大山里来啦。吃了食物,女人精神了很多,上前扶着太太,她们一起走到了大树荫下,坐在一个大树墩上,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是河南人,年年发大水,特别是今年夏天,种的庄稼又一次被淹了,当家的生病了也没有钱治,死了,只有我和丫头。为了活命就带着她要饭,俺不认得路心里就想着找大山里,水淹不着,这样不会饿死,感谢遇到你们这样的好人家,你们这里山真大,我和丫头走了很久都没有遇着人家,就怕天黑了娘俩又要挨饿睡山洞呢”。太太听了,跟着难过了起来:“都是苦命的人呀,我当家的今天挑夫去了,都是为了赚点钱养家,我腿脚不好,只能够慢慢的忙忙家里的事情,田头底地边的农活都是当家的。要是不嫌弃我们这几间茅草屋寒酸,你们娘俩就住下来吧,我们一起努力,日子会好起来的”。听到这里女人拉着女儿的手,“扑通”跪了下来。一直给太太磕头。

      接下来女人和女孩就在姥爷家住了下来,帮着老太太打理着这个家,老太太逢人就说这是她远方来的亲戚。不几年,讨饭女人生病死了。这个小女孩就成了我姥爷的童养媳,后来成了我的姥姥。

      枪口脱险记

      两小无猜的两娃,一起放牛,一起帮衬大人干农活,一起慢慢长大。1943年姥爷13岁,大山里来了一支日军队伍,总是到处抓人挑粮食和或者抢东西。很多人都逃进大山里躲了起来,面对常常来骚扰的日军,还有瘫痪不便的太太,姥爷和姥姥没有选择躲起来,一边小心翼翼生活,一边照顾老人。

      严冬的一个清晨,村头的小狗汪汪的叫个不停,姥爷感觉有陌生人来了,抹黑悄悄的来到姥姥的里屋,手指放在嘴边“嘘”,又轻声的在她耳边嘀咕一声。机灵的姥姥一骨碌翻身顺势钻进床肚下,姥爷把单薄的被子抱走了,床上的稻草抖的很乱,造成了没人在屋里的假象,又快速地回到他和瘫痪老太的房间,刚刚忙好,不牢固的大门被“咣当”一声被撞开了,整个屋里转悠搜查一遍,没有发现他们需要的东西。只有瘫痪的老人和姥爷,叽里呱啦的说着什么,持枪的日军兵抓起姥爷就拉走。看着明晃晃的刺刀枪,姥爷放弃了逃跑和反抗,很乖巧的跟着他们走了。

      一切又都安静了下来,心惊胆颤的姥姥钻了出来,咬紧嘴唇满眼泪水的躲在大门后,从门缝里看着雪地里那越走越远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山路的拐弯处,真的不知道姥爷还能不能回来。

      姥爷被带到了一个集合的地方,很多村民都在枪口下打包着粮食和物品。听人低声嘀咕说好像要把粮食向查儿岭方向挑。姥爷也打包起了一担粮食跟着人群向大山里前进。他单薄的身板,咬牙挑着重重粮食,踉踉跄跄地跟在后面。大山里的路实在是难走,再加上大雪天更是难上加难,满头大汗的姥爷每走一步都在想办法逃跑,如果不逃跑等粮食送到了目的地就是一个死呀。他在心里想一定要坚持,再坚持走远一点,太近了逃跑怕日军又会回来抓他,到时激怒他们了,姥姥和太太也会遭殃。

      当人群爬到一个大山顶上时,挑夫们都挑不动了需要休息一会,日军还狂躁地呵斥着,还时不时用脚踢人。姥爷放下担子,擦擦额头上的汗,点点头弯弯腰,又拍拍肚子挺一挺做了一个解小便的动作。一个温和一点的日本兵看到姥爷一路很老实又卖力就点点头同意。姥爷猫着腰小步小步的向前挪着,等离开一定距离后,撩开双腿夺路狂奔,前面根本没有路,心里只有一个念想,跑跑跑,越快越好,越远越好,即使遇到悬崖也要往下跳,这时感觉心脏都要跳出了胸口。有的地方姥爷就顺着大雪窝往下溜,冰渣、裸露的大石块和枯树枝不断刺划着脸和手脚,一双破鞋子都不知何时跑掉了。当姥爷跑到另一个大山窝时,就听到身后传来“砰砰砰”的枪声。

      一路摸爬滚打,东躲西藏,又冷又饿,等着天黑了,姥爷才敲开家门,当姥姥打开门栓的瞬间懵了,门口站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大雪人,姥姥搀扶着姥爷回到屋里,姥爷昏睡三天才恢复过来,等姥爷醒来后来就听说了茅坪小街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死人无数,这就是骇人听闻的“茅坪惨案”,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人墓”。

      岗湾水库诞生记

      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966年年初,时任公社书记的姥爷,接到了县里任务,要在祝冲村大山里选一处合适的地方兴修水库。自接到任务起,姥爷就穿着草鞋,背着蓝色布袋,里面是姥姥给做的大白馍,饿了啃一口白馍,渴了就喝一口的山泉水,带着一个上面派遣下来的技术员,整天在山里转悠,寻找修水库最佳位置。祝冲村大大小小的山沟沟、坑坑洼洼,都留下了姥爷的身影。

      1966年10月16日,大清晨太阳公公还在睡懒觉,姥爷就洗漱完毕,戴着一顶发黄的草帽,扛着大铁锤,一边啃着刚出锅的玉米馍,一边走,一边吆喝着“大伙,集合啦!大伙集合啦!今天开工哈,今天开工哈!快点别错过了吉时!!”听了吆喝,东草屋里出来一个扛大铁锹的,西草屋出来一个挑粪筐的。不一会儿,姥爷的身后跟着一个小部队,社员们说说笑笑的向目的地前进,聊的最多的话题是“张书记呀,我们一天是10工分吧?”“张书记呀,这水库修好了,下游的庄稼收成肯定就好了,我们是在修善积德对吧?”“张书记呀,我们的工具用坏了,您是不是给我们换一个新的呀?”“张书记,这么多工具来回的带很麻烦呀,有地方放吗?”姥爷咽下去最后一口玉米馍,喝口水,清清嗓子,一边急速的走着,一边大声地“答记者问”。当姥爷他们来到岗湾指定地点时,其他生产队里的社员们也都带着农具到了。

      姥爷拿着一个简易的喇叭筒站在一个小山坡上,面对着大家激动地说:“乡亲们,首先我代表公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积极主动来参加修建水库工作,我们以工代分,一天10分工,中午我们这里管饭。大家请看这河边三间草屋,第一间是放导火线、雷管、炸药等危险物品,吸烟的一定注意别靠近哈。第二间就是我们大家收工时放农具的地方,第三间就是我们的食堂。远处一个茅草垛就是我们的厕所。我们的环境是有些艰苦,但是想想毛主席他老人家,二万五千里长征,想想爬雪山过草地,这都不算什么,至少我们每天都可以回家!由于我们这里是大河沟,两边山大都是悬崖,只能肩扛手提,也就是最原始的劳动方法,我们比愚公移山要好的就是有了炸药。上面领导给我们10年时间修建好水库。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早点建好水库,我们好回家!遇到任何问题请来找我,好啦,点火开工!”这时早就准备好的三处点炮手,接到了指令,同时点火,滚滚浓烟中伴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吹响了热火朝天地建设号角!

      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岩石上泉水滴落下来的叮咚声;山涧小溪潺潺流水声;瀑布一泻千里哗哗声;山上鸟儿啾啾声;叮当叮当的钢钎和大锤声;几个人一起用大木杠子抬大石头嘿哟嘿呦号子声,“同志们呀嘿呦,加油干呀嘿呦.....”加油鼓劲儿声,还有收工时的哨子声。“嘟嘟,嘟嘟.....大家赶紧撤离,马上要放炮啦!要放炮啦!!”接着是爆炸声,轰隆隆的石头滚下山声,第二天的劳动任务“清单”就来了。

      姥姥说,自从修水库,姥爷吃喝拉撒睡都在岗湾的三间草屋里。修水库的第二年的一个严冬,大雪铺天盖地下了几天几夜,滴水成冰,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姥爷需要冒着大雪,搬出梯子,一会爬上草屋顶扫雪,一会扫雪,怕雪太厚把草屋压塌了,里面的雷管,炸药就淋湿了,不能够再用了。他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补给没有办法送上去,烧树蔸取暖,在火边烤一个红薯或者变硬的馒头充饥,渴了喝一口火边搪瓷缸里煨着的雪水。从那以后,姥爷就落下了老寒腿和胃疼的老毛病。

      社员们经过一个严冬的休养,干劲儿十足,起早贪黑,大家就想把严冬耽误的工期抢回来。时间到了炎炎夏季的梅雨季节,增加了疏通河道的任务,要让爆发的山洪从旁边流下山,不能够影响大坝的根基。这就需要更多的石块来拦截,放炮手的工作量就加大了很多。

      工地没有石头了。这一天,远房的一个大表哥起来特早,他是一名土炮手,约上姥爷,打着火把往七公里的岗湾水库走。山路蜿蜒盘旋,俩人边聊天,边说着放炮炸石头的事。天刚蒙蒙亮,陆续也有人来到工地。“嘟嘟,嘟嘟......放炮啦!放炮啦!大家不要靠近!!”大家听到哨子声,知道就只要放炮了,马上撤离到安全距离。

      大表哥身手敏捷的爬到半山腰巨石边,在早就凿好的炮眼里放好炸药和雷管,导火线也都摆放到安全距离。只见他迅速的用火捻子点燃导火线,伴着导火索发现的嘶嘶嘶火花声,他一溜烟的滑下来,撒腿跑到很远的一块大石头后面蹲下来。嘴巴里轻轻的数着1.2.3.4.5.......都过了平时爆炸时间,咋还没有响声?大表哥转身,慢慢地从大石头后面探出脑袋,脖子伸得老长,向炮眼的方向看去,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这时看到很着急的大表哥,姥爷用大喇叭筒说:“不要着急,不要着急,再等等!再等等!”

      又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响声。来工地的社员们越来越多了,姥爷站在路口不让接近炮区,安抚大家再等一等。可能看到这么多人再等,大表哥着急了,就说“张书记,不能再等了,我爬上去看看什么情况!”

      “好的,注意安全!!”大表哥再一次像猿猴一样敏捷地爬上去,趴下来仔细查找原因,导火线烧完了,雷管没有反应,他用手轻轻的扒拉扒拉,看到了火星的一瞬间,轰的一声巨响,炮炸了。大家远远的看见伴随着浓烟和大大小小的石块还有凄惨的尖叫声,表哥像一片树叶飘落下里,尘埃未定,人们急忙扑向表哥落下来的地方,万幸的是他落在搅拌混泥土的沙堆上,才捡了一条命。右手不见了,只有一条血淋淋的胳膊,满头满脸都是鲜血,衣服被炸的稀巴烂,真的是体无完肤。姥爷冲上去大吼一声“救人!!!”弯腰扛起表哥,向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家飞奔而去。其他社员,也都忙开了。一部分人飞奔向大山深处去找草药,一部分飞奔地跟着姥爷看伤情......从此以后,大表哥就成了“一把手”,右手那只袖子空荡荡的,似乎成了多余。那一年姥爷家从生产队里分到的粮食大部分送到表哥家里去了,只有留下一点给年幼的孩子们吃,姥姥就带着孩子到深山里挖葛根,回来制作成葛根粉,饿极了充饥。还有就是挖苦菜回来和着极少的面粉做难以下咽的苦菜馍。

      1966年10月至1973年6月,寒来暑往历经八年,岗湾水库提前一年工期完工。如今,这座当年用血汗浇灌的水库历经50年岁月洗礼,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游1000多人口受益,浇灌着600多亩良田。

      建成岗湾水库后,姥爷又从外地购进杉树苗,带领乡亲们扛起了大锄头,来到祝冲上游的扁担岭,在那里开荒种树,历时三年,建成了三百亩的祝冲林场。“一把手”的表哥在那里当护林员。

      历经风雨无数,这个林场到现在还郁郁葱葱、一望无际。你要是来到这里,仰望这片绿水青山,一阵风吹过,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深秋我们开车专程来到岗湾水库。今年虽是罕见的干旱之年,可是当我们来这里,却见漫山遍野、五彩斑斓的秋色倒影在水库里,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我用手抚摸着斑驳的大坝栏杆,眼前浮现出姥爷他们当年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情景。

      今天的我们在享受汩汩清流、欣赏山清水秀时,不能忘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古话。正是许许多多象我姥爷这样的老一辈建设者的无私精神和忘我情怀,才让我们后人拥有了这些。这是我长大以后,才慢慢懂得的,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记得我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姥爷了。

    【审核人:雨祺】

        标题:晓芹:我的姥爷二三事——谨以此文献给老一辈乡村建设者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53608.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