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汗漫:春鸠鸣不停(节选)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3-26 18:25:59
  • 被阅读0
  •   一

      “不平则鸣”,这一成语源自韩愈的文章《送孟东野序》。

      好友孟东野即诗囚孟郊,贬离长安,远赴溧阳任职,韩愈作此文以送别。短短数百字文章,“鸣”出现四十余次——从自然到人世,从乐器到文学,种种天籁人语,一概缘于“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基本原理,“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自远古,到其所处的中唐,韩愈写出了一个漫长的“善鸣者”序列:伊尹、周公、孔子、庄子、屈原、臧孙辰、杨朱、晏婴、老聃、韩非、孙武、张仪、苏秦、李斯、司马迁、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李翱、张籍、孟东野……“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东野兄啊,如果内心郁闷,就用“不平则鸣”这一天道,来宽解自我吧。

      果然,以《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名、以《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誉满天下的孟郊,在五十岁开始的贬谪生涯中,不平则鸣、则善鸣,写出《赠别崔纯亮》(“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憩淮上观公法堂》(“明日还独行,羁愁来旧肠”)……最终,死于途中,归葬于故乡德清,韩愈挥泪作墓志铭。世界上少了一个重要的善鸣者,一时寂静下来。

      历代志士仁人、文章巨擘,往往蒙耻蒙难于“鸣”,复成就于“鸣”。韩愈亦如此,内心耿耿不平,鸣,善鸣,长鸣不已。“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三百年后,苏轼在潮州祭拜韩愈,作《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以“文”“道”“忠”“勇”四个关键字,为其绘就一幅生动肖像。苏轼亦为善鸣者,为韩愈而鸣不平,于这位前辈身上,看到类似的自我:求功名,做文章,谏忠言,遭流放……

      某年,我也来到潮州,站立于这一高大石碑前,仰望良久。它其实也是苏轼乃至一切壮烈士子的纪念碑——不平则鸣纪念碑。韩愈同代好友,除孟郊,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等,一概能在这块镜子般的石碑中,看见自己荣辱于长安、悲喜于边缘的情状。风吹苍生鸣不平。潮州街头,海鲜丰盈,我大快朵颐,间杂听当地朋友讲韩愈以《祭鳄鱼文》驱离鳄鱼的传奇故事。行仁爱之道,一个人方能赢得民间的持久眷恋与表达,亦真亦幻。

      韩愈,字“退之”,似以此诫勉自我:不与他人,尤其是霸据朝堂的宦官争锋。但每临危难,不避责任,故有“勇夺三军之帅”之说——822年,韩愈临危受命,拍马奔赴镇州平乱,不带一兵一卒。元稹担心,韩愈将会像颜真卿那样死于叛军之手,哀叹:“韩愈可惜!”唐穆宗痛悔,急急传令韩愈返回长安。韩愈执意前行,对传令者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终以辞真情切,晓以利害,使叛军敬畏而后归附。韩愈的力量,正是汉语修辞的力量。不平则鸣,天下不平则君子鸣,神州定。两年后,韩愈离世。

      所谓退之,实乃进之,进入史册人心无穷已。

      二

      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元月,长安大寒。因力阻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反对兴佛教而贱民生,韩愈由刑部侍郎这一高位贬黜外放,独自踏上通往潮州的长路,连妻儿都未来得及告别。这一年,他五十二岁。

      此前,803年,韩愈已被贬放一次。那一年,京兆尹李实以谎言蒙蔽唐德宗:“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遂有饿殍遍野、弃子卖女之惨状,陈现于长安城外。韩愈义愤难平,以《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文,直叙旱象带来的灾难,呼吁救济民众、减轻税赋,并将矛头直指李实与皇帝:“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也。”龙颜大怒,韩愈被贬往阳山。现在,又一次因犯颜直谏而遭贬。“修辞立其诚”,何其难哉。辞伪而腾达,何其多矣。然“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愈内心轰鸣着孟子的这句话,走在一条真诚而多艰的道路上,去成为人,伟大的人。

      过秦岭的时候,韩愈的侄孙韩湘,即名篇《祭十二郎文》所祭侄儿韩老成之子,追上来,陪同其走完通往东南大海边缘处的余途。遂有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湘后来如何腾空而起,成为与吕洞宾联袂飞翔的神仙韩湘子?我不知道。通过民间的想象力,把一个人安排到云朵间,解脱尘世苦难,这是一种善愿。韩湘子吹笛,一次又一次凌空飞动,俯瞰那一个坚持在大地上奔突呼告的堂祖父,悲伤不已。

      二月春来,两个人进入南阳盆地。伏牛山有力阻挡北方寒流,气温明显上升。两匹马闻见麦苗的清香,嘶鸣不已,步履愉快许多。在一个驿站里,韩愈系马歇息、秉烛走笔,写下《过南阳》一诗: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

      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

      秦商邈既远,湖海浩将经。

      孰忍生以戚,吾其寄余龄。

      南阳,是韩愈的祖籍地。《新唐书·韩愈传》曰:“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中卿去世。李白作为好友撰文纪念,开篇即“君名中卿,南阳人也”。他多次来南阳游历作诗,赞美独山蕨菜、白河水中的月亮,应该不会错言韩中卿故籍。韩愈另一首诗《题广昌馆》,有“白水龙飞已几春”“何处南阳有近亲”,流露出对南阳的特殊情感。祖籍“南阳说”之外,还有“昌黎说”“孟州说”,我作为一个南阳人,自然是“南阳说”的坚持者。南阳人说话,大都面红耳赤,有如鲠在喉之状,率直无忌,似受韩愈影响。当然,韩愈其人其文,必突破地域和时代的边界,成为整个国度的增光者,历久弥新。他是孔、孟、老、庄、司马迁之后,一只长鸣不停的春鸠,以清新文风,吹拂中国所有的城郭麦野。

      初入仕,薪水低微,韩愈瘦骨嶙峋,靠为人撰写墓志铭、祭文,维持家族生计。后来文名动彻长安城,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可以是他的抒情对象。报酬丰硕,从骏马、玉腰带,到金条、银子。父、母、兄、嫂过早去世后留下的几十口族人,因韩愈润笔而得到滋润,在长安城里存续绵延。更多文章,源自不平静的阵阵心痛,与私利无关。柳宗元在柳州临终前,托孤于韩愈,并留下遗嘱:请韩愈为自己作墓志铭。遂有名篇《柳子厚墓志铭》传世,赞美柳宗元“博学宏词”“士穷乃见节义”“自肆于山水间”,情真辞新。

      韩愈另一篇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成为后世作家细细揣摩的重要文论,大约出乎他的预料。读者、研究者,一概忽略南阳籍死者樊绍述的生平遭际,击节赞叹于韩愈关于修辞的种种观点:“必出入仁义”“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文从字顺各识职”“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

      一只南阳春天的斑鸠,大概也赞同韩愈这些关于“不得其平则鸣”的发声学原理:不蹈袭前代春鸠曲谱,每一声鸣叫,必出入于对节气、田野、烟火人间的爱意,天然动人,拒绝木匠们拿着绳子、刀子来修饬声腔。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全面阐述自己的文章观:“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些话,似乎仍在描述一只南阳麦田里的春鸠。春鸠鸣叫声,我听起来,的确就是“戛戛乎”“戛戛乎”,很难模仿。韩愈也决然反对模仿他者:“辞必己出。”

      三

      明初文人朱右,慧眼独具,推出一个选本《八先生文集》,后定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流布至今。八先生或者说八大家中,朱右选择了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这样一个盛大阵容,深刻影响了历代书生的内心和当下中国文章的面目。

      韩愈比柳宗元大五岁,因与柳宗元父亲为好友,故柳宗元一直待韩愈为长辈,呼其为“丈”。二人心志与命运,大同而小异。

      大同。二人合力更新散文文体,发起“古文运动”,向先秦时代思想者、言说者的硬朗与自由致敬,反对华丽萎靡的骈体文风——用单行散句,去反对双行整句。亦即,用一匹拒绝法度的野马,去反对两匹只能在车辕之间相互妥协、并肩同步的驯化之马。而文风,其实就是世风、政风、民风。当其时,宫廷中设雕坊、鹘坊、鹰坊、鹞坊、狗坊,合称“五坊”,豢养各类猛禽与猎犬,供皇帝打猎取乐。供职于“五坊”中的人,横行长安,作恶多端,被称为“五坊小儿”。韩愈做文章严厉抨击之,柳宗元则直接参与罢除“五坊”的运动。韩愈赞赏柳宗元其人其文“踔厉风发”——那必然是新风清风。二人并称“韩柳”,道同而志合,并肩遥望三百年后,欧阳修、苏轼们次第出现在地平线上。

      小异。韩愈在政治上属保守派,柳宗元属革新派。韩愈反对佞佛,遭贬谪,最终重回长安话语中心。柳宗元信佛,多次反驳韩愈,认为佛教让人“乐山水而嗜闲安”,免得天下不宁。换了新皇帝,柳宗元作为前朝得意旧臣,被贬往永州、柳州,了结余生,“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大同。不论身处庙堂或江湖,韩与柳,一概抱持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践行之。韩愈在潮州修海堤,废除女奴制,此地山水被百姓更名为“韩山”“韩江”。一年后又迁贬“雨蒙蒙兮野狼啼”的江西袁州,兴学启蒙。袁州,即当下宜春。某年,我去宜春泡温泉,热气腾腾地与人聊天,才知道韩愈在此仅仅驻足数月,就让当地人代代怀念。不知道他是否也泡温泉以除孤寒?柳宗元在永州十年、柳州四年,凿井、种树、办学,改善民生,开化民智。二人亦对南方烹饪艺术兴致盎然,在往来信札中,柳宗元推荐柳州民间的青蛙吃法,韩愈回应:“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有美食、辞章这些紧密关联肺腑肝胆的事物作为最大公约数,韩愈、柳宗元如何能成为互不相容的质数?潮州有韩文公祠,袁州有韩文公祠,永州有柳子庙,柳州有柳侯祠,分别为四座城市的旅游业做贡献。游客连绵,诵读两位前人留下的名篇佳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等等。

      小异。韩愈死于长安,824年,五十七岁,葬于中原偏北的孟州,墓地如今成为景区“韩陵”。柳宗元死于柳州,819年,四十七岁。柳州有衣冠冢,收留其肉身的真实墓地在哪里呢?

      某年春,在西安,我去韩愈所喜欢的曲江走了走。周遭景色一定迥异于盛唐与中唐,以“曲江”为名的楼群比比皆是,如浓妆艳抹的女子。一当地朋友说,柳宗元葬于少陵原上的西司马村,我驾车前往探访。西司马村的牧羊老人,指着一块平旷麦田,说麦苗下就是柳宗元。此处曾高耸一座大墓,后来,墓土被村人运去修路或烧砖了。这些尘世里的变动,是否打搅墓中人的长眠?或许,这里也将复建一座陵园、景区,柳宗元就会睡得不安稳了。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那一日,我敲了敲充满中年气质的保温茶杯,麦田下沉睡的人,没有抬头露出地面。

      四

      “韩柳”这一并称之外,另一并称“刘柳”,即刘禹锡、柳宗元,同样名闻天下。

      刘与柳,年龄、家世背景、政治立场更切近,与韩愈相比较,二人关系更紧密。柳宗元在柳州去世,那一个大哭着涉水越山前去处理后事、悉心整理其遗作并出版《柳河东集》的人,是刘禹锡。那一个向皇帝慷慨陈词,要求将自己离长安稍微近一些的贬谪地调换给刘禹锡,便于其照顾家中年迈母亲的人,是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两个回不到长安的人,各自奔向荒凉与伟大。人生之穷途末路,恰恰是文章生发之大道,这样一种古老的悖论,是规律,是命运。

      唐代,长安,文人圈子大大小小,知己者三三两两。比如,并称“元白”的元稹、白居易。与元稹分别,白居易作诗相送:“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元稹在边地获悉白居易贬往浔阳之讯息,“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人间寒彻,须相惜相怜相慰藉。元白之间如此,韩柳之间如此,刘柳之间亦复如此,相知一去万事空。

      有学者说,韩愈与白居易关系不和。我不这样认为,有诗为证。821年,“勇夺三军之帅”前一年,韩愈、白居易均被新登基的皇帝召回长安,很愉快,相约与好友张籍春游曲江。到了约定那一日,风骤雨紧,韩愈、张籍撑伞站在曲江边,久候白居易不至。傍晚雨歇,风吹江水鸟徘徊。入酒馆小酌,微醺,二人分手回家,星辰高悬于城头。当晚,韩愈作《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让仆人送给白居易。白居易早忘了相约同游之事,读罢诗,大笑,对转身欲去的仆人说道:“且慢,待我回赠一首给韩公。”展纸作《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韩愈读罢赞叹:“小园甚美,胜似曲江,何况还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呢……”

      只有赤子般的人,才能成为诗人,和而不同,故能惺惺相惜、自成面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的呼吁,似呼应韩愈的“不平则鸣”“辞必己出”,对逃避“时代与人事”的媚俗表达很不满。但朝堂上下,只喜欢他《长恨歌》中的艳丽,不喜欢《琵琶行》里的沉痛,更不喜欢《秦中吟》内的愤懑。

      宋人洪迈有《容斋续笔》,其中,“唐诗无讳避”一条曰:“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其实,并非每一个唐人,都能像韩愈、白居易那样,有直辞的锐气、无避的勇气。“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王安石在《送孙正之序》开篇,这样赞美孟子和韩愈。“己然而然”,不入俗流,方能获得越朝跨代的生命力、感染力。

      2015年秋,我与几个诗人相约,沿黄河,从孟州、洛阳到荥阳,围着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的三个墓地,各走一遭。像几颗小行星,围绕三颗恒星各飞行一圈。黄河,像一个怀抱阔大的母亲,怀抱着酣眠中的游子、诗人,用流水声作为摇篮曲,鼓励他们重生,振拔于所有的时代。

      与柳宗元揖手相别后,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夔州、和州,死于洛阳。他的墓地浑厚如同草庐,青草与野花纷披其上。刘禹锡就是住在这草庐中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写于和州的《陋室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参照,赞美甘居陋室的清洁自持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陋室铭》为镜子和尺度,观照衡量,每一代劳形乱耳者,都远远多于热爱陋室、滋养馨德之人。刘禹锡墓地的蜜蜂,嗡嗡嘤嘤,在歌唱由美德转化而成的草香、花香?

      当代,地产开发商、广告商们,假装没有《陋室铭》的存在,却爱用刘禹锡创造的一系列名句成语,来推销楼盘或奢侈品,如:“山高水长”“八方风雨”“感人肺腑”“披坚执锐”“桑榆之景”“春诵夏弦”“千淘万漉”“风前月下”等等。先人们是宽阔的,不会追索那些妙辞佳构的所有权,否则,后人如何张嘴、落笔?

      请原谅他们,请原谅我。我也总是梦想住大房子,爱用成语。对南阳卧龙岗上的诸葛草庐,缺乏体认和神往,言辞也少有新知新意,惭愧。

      在荥阳祭拜刘禹锡那一天,我看见一个孩子在墓地放风筝——“晴空一鹤排云上”。

      五

      柳宗元创造的成语比刘禹锡多,有“背道而驰”“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垂涎三尺”“汗牛充栋”“鸡犬不宁”“慷慨激昂”“绣口锦心”“汪洋恣肆”“林林总总”“尺寸千里”“瓦釜之鸣”“迈越常流”等等。

      韩愈留下的成语则更多,据统计,除“不平则鸣”之外,达三百余,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一视同仁”“再接再厉”“地大物博”“同工异曲”“深居简出”“形单影只”“啼饥号寒”“朝发夕至”“变幻莫测”“伯乐相马”“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大放厥词”“含英咀华”“举手之劳”“雷厉风行”“视若无睹”“一发千钧”“语焉不详”“海涵地负”“深谋远虑”“袖手旁观”“问道于盲”“焚膏继晷”“文恬武嬉”“硬语盘空”“闳中肆外”“俱收并蓄”“提要钩玄”……

      成语,最初都是出人意料的诗性语言,充满视觉冲击力、节奏感染力,一新耳目。韩愈、柳宗元乃至一切前贤,在创造这些成语时,大抵以比兴手法,化俗入雅,体现“古文运动”要旨:返回先秦时代的淳朴、天真、无雕饰。这些词语像刚铸成的铜钱,被懒惰后人随意使用,蒙垢生锈,忘记其采自哪一座灿烂铜矿。如何避免滥用成语,自铸铜钱或将旧铜钱刮垢磨光,是一个难题。须借力于诗。所谓诗性,就是敦促一个人保持独立性与准确性,辨认所处的时代与人事。诗性的语言,就是发现、命名、祛蔽,必定挥发出新光辉、新活力,但充满遭受贬谪打压的风险。而所有安全的表达,必然是平庸速朽的陈词滥调。

      唐宋八大家一概拥有杰出诗人身份,或许是其散文文体革命成功的秘密所在。而这样的革命,无止境,未完成,当下写作者亦须接力前行。

      诗文一体,是一个肇始于先秦、绵延于后世的古老道统。以文入诗,可增强诗歌思辨、及物、直抒胸臆的能力,阴开阳合,跌宕顿挫,如杜甫的《北征》《石壕吏》等等史诗;以诗入文,韩愈尤擅之,行文如诗句一般自由不羁、别致、夺目,像陨石和炮弹似的破空而至,猝不及防。《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首句健笔陡起:“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亦发唱惊挺:“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们那样写文章,须力避既定范式,野马般,春鸠般,发出一己的、不平静的鸣叫。每一年的人间是新的,不平静是新的,从风声到口诵心惟,也都应是新的。庄子言“与古为徒”,非令后人跪在古人牌位前起不来,实应该转身破门,走出一条中游、下游、入海口处的宽阔水路,方能赋予源头以意义和尊严。

      一座韩公庙,端立于南阳市北郊安皋镇外的一脉蜿蜒高冈,像一条龙的眼睛,在观察土地湿度,随时准备行云施雨。在某个春天的黄昏,我来到韩公庙前,可惜大门紧闭。韩愈拒绝我成为后学门生?安皋镇有韩姓民众很多,视韩愈为先祖。镇上的人死去,子孙会带着纸钱,到韩公庙去“报庙”——向韩公报上死者姓名,祈求赐福于一个新亡灵。

      韩公庙周围,麦田蓬勃。南阳自古为中国著名小麦产地。麦芒如箭镞,捍卫世人信心。唐宋之后,元之前,南阳属金国,诗人元好问曾在此三任县令,去山中寺庙访禅问佛的路上,喜欢背诵韩愈的《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感叹:“真是男人写的好诗啊,秦观笔墨脂粉气,惹人厌。”面对韩愈走过、写过的南阳小麦,元好问留下诗句:“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麦田由青青到金黄,春鸠成夏鸠。鸣叫声的短长与强弱,也会有所变化吧。

      ……

      (全文刊发于《广州文艺》2022年第2期)

      【汗漫,现居上海。著有诗集、散文集《片段的春天》《漫游的灯盏》《水之书》《一卷星辰》《南方云集》《居于幽暗之地》《在南方》。曾获得“人民文学奖”(2007年度、2014年度)、“琦君散文奖”(2018年度)、“雨花文学奖”(2019—2020年)等奖项。】

    【审核人:站长】

        标题:汗漫:春鸠鸣不停(节选)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280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