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诗词鉴赏
文章内容页

内心的独白和生命的禅意

  • 作者:白雪公主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2-14 01:23:12
  • 被阅读0
  •   ——评左右之间的诗

      我曾在一篇论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在古代,诗是君子、文人、知识精英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诗、书、礼、乐”,四门功课里,诗是重点培养理想人格与精神操守的最重要一门功课,居四艺之首。那时候,诗是美好人格必备的精神源泉,代表文明与美好的人性。五四以后,新诗也是自由心灵奔放的象征。及至今日,人们在焦虑、烦乱、匆忙的社会中奔忙,诗歌更多承载了在精神的家园里辟出一方绿洲的意味。当精神的领地和属地,不断被消费主义和物欲掏空,人们面对自我时,对自身品格修炼的渴望,变得迫切。诗歌的自由与活力,精神性与情感性的支撑,足以抵抗一次次商业化对人性良善的侵占。

      读左右之间的诗,不仅让我读到了心灵的自由美,精神的自由美,还读到了内心传递出来的善良美以及生命的禅意所折射的灵动、柔软和圆润的心境。“香落尘外”微信公众号,备选了20首左右之间的诗,以供评家参考。其实,在此之前,“香落尘外”已经在公众号上不定期推出了左右之间的诗,像《缝补(组诗)》《虚拟的台阶(组诗)》《扑空(组诗)》等,可以说,对于我这样经常关注“香落尘外”公众号的读者来说,应该说,是左右之间诗歌的老读者,结合以前的阅读体会,再来分析左右之间的20首作品,自然会有更丰富、更立体的阅读感受。诗歌是一门心灵的艺术,写和读,都在唤醒一种心灵的感觉。用心写出来的作品,自带生命真纯的气息,自然会赢得读者用心去阅读。

      毋庸多言,直接进入诗歌文本。左右之间擅长写短诗,他的短诗,有着还原事物场景的本真与能量。不论是写亲情写故乡,还是写市井写生活的片段,他总能寻找到一个恰当的视角,一个有爆发力的意象,然后加工、整合,让短诗呈现出温暖与温情的力量,然后抒发直抵人心的感怀。左右之间写诗,从不故作矫揉造作之态,为了写而写,他的诗是蕴藏着真情的,直击现实,且能准确地找到凝重的诗思。然后让诗思去撬动生活或者生命的本质。用他的人生经验去消解现实生活的精神指向,用生活经验来还原那些让人感动让人震撼的场景。读左右之间的诗,就是站在生活现场,聆听诗人轻声朗诵,然后指给你看——这,就是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开篇第一首诗《敲》就足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诗分六小节,前面三小节是一组排比句:“敲一只空碗/成片成片的庄稼就长出来//敲一枚指环/密密麻麻的针脚就长出来//敲一扇旧窗/斑斑点点的烛光就长出来”,“空碗”、“指环”、“旧窗”,再结合“庄稼”、“针脚”、“烛光”,脑海中很容易浮现旧时乡村的一个生活场景。那就是农家母亲坐在靠窗的位置,为孩子缝补衣衫。后面三小节是对前面三小节情绪上的延伸:“隆冬时节/我不敢再敲了//我怕成片成片的雪花会长出来/我怕密密麻麻的白发会长出来/我怕斑斑点点的泪痕会长出来/再敲下去/我怕惊醒了天堂里的母亲”,第五节的三个排比句是对前面三小节排比句的一种情绪上的呼应,尾处的两句是全诗的诗眼,也是能够让人泪目的点题之句。思母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构思精细,没有多余的字,真正达成了诗歌的精简与凝练之意。即便是没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读到这样画面感强烈的文字,也会产生情绪上和思考上的共鸣,对于母爱天性的向往,就会打通那种时空上的隔膜,而让温情来回穿梭。

      《祭扫》《忏悔录》和《敲》同样都是写母亲,但视角不同,却有着生命别样的诗意阐释。《祭扫》一诗只有十行:“赶到老家已是傍晚/碑林里静悄悄//我先喊一声爹/右边的一排站了起来//我再喊一声娘/左边的一排侧过身子//他们的脸上都/刻着父母的名字//我还没哭出声/天色就暗了下来”,这首诗,作者收拢了内心悲痛的隐忍,悲伤之情融入暮色之中,让人感受到了苍凉与阴郁。阴阳两隔,再多的话语都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寄托。这种诗,如果细细地分析每一行诗,就会失去了原诗的意境与灵魂的自我救赎之道。唯有整首诗,轻声诵读,然后细细回味,就能读到那种来自心性的悲伤。如果有和作者一样失去双亲的经历,再读此诗,不仅有经验上的共鸣,还有情绪上的重合,更有切肤之感。《忏悔录》则以年逾之龄生发感慨:“现在我多么想/母亲能亲口再喊我一声/叫花子”,而诗歌的前面五节则叙说了诗人与母亲的一个颇为动人的生活场景,再也回不到从前,再也回不到过去,《忏悔录》一诗,不仅仅是对过去生活场景的忏悔,还有一份对过去生活场景的追忆与怀念。

      在这一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一粒米掉在了地上》。着眼于一粒米,想象力丰富,普通的事物,普通的符号,经过诗人特殊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就有了新的表达。尤其是首节两句“我想它一定/是很疼的”,刚一阅读,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然后情绪宕开:“赤裸着身子/平白无故地被/抛弃在人间的空白处//弥补的办法就是让它/回到碗里回到筐里/回到父母的打谷场//让它重新穿上衣裳/回到田头回到枝头/从秋天回到夏天//让锄禾的人再抚摸一回/可怜的孩子”,表面上是写“一粒米”,实则以“米”喻“人”,米回到了稻壳之中,回到了打谷场,回到了田间地头。那么人呢,离开故乡的游子,四海求学的浪子,何尝不想回到村庄,回到父母身边,回到那大地之上呢?一语双关。“是很疼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疼痛,还有心灵上的羁绊。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和我的思绪产生共鸣。我们这些离开故乡,四海为家的游子,即便在他乡安下了家,但内心始终想回到的,还是那个父母都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回到最初的日子,回到平静的没有纷扰的生活。不仅心安,且,灵魂也很安静。

      《下厨记》《缝补》《餐桌上》《品茶》《凡尔赛女人》等诗,是写生活的日常和某一个片段。这些诗,其实非常考验诗人的功力和现实发现。生活的日常入诗,是公认的,比较难写的。如果写得太过扁平,就会流于表面,写得太过随意,就没有了诗味。左右之间,依旧展示了他良好的诗学思考。从日常经验出发,写出个体生命意识的观感。尤其是《品茶》一诗,更有着偈语中的禅意:“阳光和煦的下午/我把杯中盛开的花/看成了云朵/一位老者瞧了瞧/说,是白羊//我们是忘年交/他经常同我讲茶道/讲着讲着/我们会同时提到一位/种菊的古人//我烧水点茶/他正襟危坐/我们频频碰杯/让一只羊与一朵云/在南山相会”,由喝茶想到“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这份心境,是随着思考的升华而自然而然地碰撞了古意。尾处两句,不仅是一份生命的禅意,更有着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下厨记》则是把写诗和烧菜的过程做对比,还原生活的场景,让那种夫妻之间的恩情,在日常中折射爱情之美。《餐桌上》和《缝补》两首诗依旧是在还原母亲在生活中的场景,心灵向上,温暖而有诗韵。

      通读左右之间的诗,能够感受到诗人是一个内心敏感且对生活充满感恩的诗人。如果,没有细腻的诗思,没有那份感性的认知,是很难写出这样一组诗歌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司空见惯的场景,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诗人左右之间,把这份敏感,达成了和生活场景的共振。借物抒情,以诗明志。读完左右之间的诗,让我也产生了想写一首诗的冲动。诗歌是什么,不就是唤醒生命的良知,让生命感受真善美带来愉悦的美好的感受么?不就是想去呵护生命的纯真,感知人性的纯洁美么?行文的结尾处,我想说的是,诗人还可以将诗歌的思考引向生活的更深处,不断地加大写作的难度,诗无达诂,诗无止境,诗歌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生活经验,不重复自己,然后让自己的思考更加接近生命的本真。左右之间的诗歌语言,是我喜欢的精简,期待读到他更多的新作。

    【审核人:雨祺】

        标题:内心的独白和生命的禅意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hici/geci/651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