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诗词鉴赏
文章内容页

童心作画 赤子写诗

  • 作者:布布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1-28 13:31:54
  • 被阅读0
  •   ☆童心作画 赤子写诗

      ——浅评诗人左右之间的几首母爱主题诗

      非常喜欢诗人左右之间作品中清雅而富动感的画面,如果以“诗中有画”赞美诗作仍不算过时的话,我想说,左右之间的诗正是如此。而且在他的诗中,画面是顺着时间和心境移动的,由寻常画面入手,渐入佳境、渐入高潮,最后戛然而止,画面定格,却言已尽而意无穷,凶猛的诗意轰然而出,最终击碎你心灵的防线。

      让我们欣赏一首《故乡的小河》——

      那时我正在河里洗手

      看见了红衣少女和

      来自城里的白云

      穿粗布衫的母亲

      从油菜地里回来发髻上

      别一束四月的花

      老槐树倒立水中

      一条小鱼绕开枝桠

      自由自在地朝远处飞

      小河浅而窄

      离开它我只用几步

      走近它却还需半生

      我们逐节分析。

      第一节:交代时代背景。时间,应该是小时候吧,幼小的我在河里洗手,看见了红衣少女,(肯定眼前一亮),那时正是一个时代的冬天结束、一个时代的春天开启。红衣少女给这个农村少年带来外界的信息,使他隐约感觉白云也像是从城市来的,时尚而新鲜。一袭红衣的少女,在少年的记忆中,应该是光鲜亮丽、仙气飘飘的。

      第二节:主角出场。勤劳节俭的母亲,热爱生活、热爱美。那种美,是劳动人民质朴健康的美。四月的花,既引出了一个温暖的晚春,也暗示母亲那时也正处在如花的年龄吧。

      第三节:铺垫。那时的河水清澈,鱼儿自由、活泼生长。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印象深刻,才能记得这么清晰啊!看似无心的画面,看似闲笔,实则是重要的铺垫。

      第四节:高潮。还是那条童年的河,带着童年的美好记忆。请细看这两句:离开它,我只用几步/走近它,却还需半生/这个“它”,是小河却又不是小河。它承载了作者童年的记忆,和一段回不去的时光。时光易逝,成长后要去外面广阔的世界,自然而然就离开它了。要回去,重新走近这段时光和记忆?几乎不可能。那么,它成为“我”的执念,除非再过半生,携着它进入深远的梦境。那时,应该是无限接近、永远记住它了。

      这首诗,有很传统的一面。他吸取了古人布局“起承转合”的营养,经过前面三节明白的交代、足够的铺垫,让诗的内涵更丰富、情感酝酿得更饱满,然后情感突然爆发,在悟懂诗人要表达的最真实的内涵的一刹那,情感冲破防线,最后决堤而出,一泄汪洋。语言很浅白、表达很含蓄,情感很节制,但是就是在作者的不刻意、读者的不经意间,冲撞出了强烈共鸣。

      读左右之间的一些诗,我固执地认为,他描写母爱以及思母的部分是最深沉、最精彩的。

      我们再来读一首《餐桌上》——

      吃一条鱼

      慢慢地一小筷一小筷

      用一杯黄酒壮胆

      我们开始谈论往事

      空气很纯

      阳光里鲥鱼游来游去

      江边的水捧起来就喝

      也谈到疫情

      在自家的餐桌上

      我们今天不戴口罩

      一滴水

      不小心地

      溅在鱼骨上

      忽然间我哭了

      妈妈我不能让一条鱼

      重新回到当年的水里

      诗中一开始描画了一个很寻常的生活场景:喝酒、吃鱼。席间,谈论往事,过去,河水很清,鱼很多;谈到当下的疫情。我们知道诗人应该惜字如金,说这些不是废话、闲话,应该是有所用意吧?这时画风一转:一滴水/不小心地/溅到鱼骨上。哪来的水?小康时代,不是房子漏水;在室内餐桌上吃饭,也不是雨水。直到带着疑问看下去:忽然间我哭了。那么好好地作者为什么哭呢?——妈妈我不能让一条鱼/重新回到当年的水里。

      鱼不能回到当年的水里,“我”也不能回到以前河水清澈的时光。“我”不能再变回少年,妈妈去世也不能复活。在眼前场景的触发下,“我”怀旧了,想妈妈了,这就是作者突然流泪的缘由啊!诗歌在这里结束,可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它会带给你无限感动和无尽思考。如果你正年轻,你的妈妈还健在,也许你不能深切体会诗人的这份情感,那请你好好珍惜现在!好好地生活!好好陪伴亲人!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写母亲的诗,在他的作品中占了相当比重。作者已经人到中年,可是在他的心里,童年、母爱、故乡是他永远的梦境,抑或说是他诗歌的重要来源,以诗的语言再现、留住这个梦境,也许是他之所以成为诗人的一大动力。

      因为再现母爱,他的诗心是赤子之心;因为回忆过去,他的语言带着淡淡的忧愁。情那么真、那么热,却用淡雅、含蓄、克制的语句表达出来,所以他的诗虽然没有刻意雕饰,却产生直抵人心的张力,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情。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诗词的“营养”,有家乡的恩赐,母爱的力量,更有中西文学的滋养。作者的诗歌结构有传统诗文常用的“起承转合”模式,“诗中有画”理念的实践。语言特色有中国传统书画“留白”的鲜明特色:含蓄节制,有限的词句给人无限的想象。当然,生活在现代,也不能不受到现代思潮、艺术观点、文风的深刻影响。我们看诗作《缝补》:将一截瘦细的日子/斜举头顶/让一束慈祥的光/穿透云雾——将生活的真实与想象的不羁杂糅起来,让人读起来在懂与不懂之间,感觉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明显是朦胧诗的写法。这点已有其他评论者谈及。

      母爱如诗,念母如歌。在《缝补》的最后两节,笔法从实转虚:人生的缺憾/没有补完/你就老了/妈妈 我真的不忍去问/磨损的时光能不能补/老花的影子能不能补/稀疏的白发能不能补/摔碎的泪珠能不能补。如歌者的咏唱,低音铺垫后突然转高音,且一唱三叹、一声高过一声,把读者带到情感的巅峰,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与前几首母亲温婉、平和的形象不同。在《最后的词语》中,母亲显露了“凶猛”“狠辣”的一面。是孩子说错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触了母亲的“逆鳞”,让母亲性情一反常态呢?是因为孩童时的“我”说了“最后的词语”。这个词语是什么?没说,我们读者可以结合猜到答案:可能就是在逢年过节民俗中禁忌的“死”之类的不吉之语吧。作者在诗中不点出,我想不仅是为了含蓄,更是对仍然保持对母亲意愿的尊重。看母亲听说后的反应:母亲会将筷子倒过来/面目狰狞地 猛敲几下桌子/和我的脑袋——爱之深责之切啊!孩子心里怎么会不明白?哪怕母亲辞世后,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也会在天堂——用最后的力气/挡住了 向我袭来的/道道闪电/——母亲或许并不强大,但她却是孩子们最伟大的保护神!

      所以,我认为,传统文化是作者诗歌的底色,现代性是作者诗歌的时代印记,而两者的组合,加上作者独特的经历的选取及表达,构成作者母爱主题诗歌的鲜明个人特色:童心作画、赤子写诗。

      作者的母爱主题诗和他的其他诗一样,篇幅都不大,但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念母亲的情感,常常有节制地抒发。我倒是有种想法,作者能否写出《大堰河,我的保姆》甚至是《神曲》这样更宏大的篇章,把那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写得更清晰。

      我稍稍浏览了母爱主题之外作者其他诗歌,有讽俗、思雅、励志、感世、惜时等,作者的诗,取材广泛、风格亦在足够稳定的基础上各具其面。但我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表达的笔力有限,今后多多拜读学习,在此文中就不过多涉及。

    【审核人:雨祺】

        标题:童心作画 赤子写诗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hici/geci/5800.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