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爱情诗歌
文章内容页

姚岚:等一个字

  • 作者:姚岚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9-25 12:15:29
  • 被阅读0
  •   时隔两年,又到桂花飘香的季节,我接到皖公山下皖文化研究学者、作家郑炎贵先生的短信,说是即将出版一本散文集《仰止天柱》,想收录我曾在他的《皖耕集》研讨会上的发言。

      那次研讨会与我的行程有冲突。按计划我要带一支作家小分队去桐城,安庆市文联、市作协组织举办的“乡村振兴我在场”大型采风活动在桐城启动。所以研讨会上我率先发言,比较简短,匆匆忙忙,未能尽兴。今逢结集,我就再赘言几句。

      十几年前,我认识炎贵先生是在他刚刚从县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休不久,在天柱山管委会专门从事天柱山旅游文化宣传工作的时候。他热情邀请我们安庆市作家协会去天柱山采风,并提供一切接待服务。我自此感受到炎贵先生工作作风的认真严谨,对地域文化、皖江文化的执着热爱。及至后来,他的作品一篇接一篇发表,一部接一部出版,纵观其作品,大多围绕天柱山的旅游、围绕皖江文化的发掘工作。

      看着他的头发一年年变化,从青丝到花白再到苍白,而身材依旧那么瘦削,但一谈起地域文化却滔滔不绝,热情四溢,从容不迫,总让人想到子夜枯灯伏案的耕耘者,在不知不觉中见到了新一天的曙光。

      在我眼里,有一种人一直是我最尊敬的。那就是能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之事去执着努力,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郑炎贵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从他的履历就看得出来。他出生于潜山黄泥镇,历任潜山县委宣传部部长,天柱山管委会副主任,县人大副主任;同期担任安徽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安庆皖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本土诗联、作协主席。退休前后从事天柱山申报国家与世界地质公园工作,负责材料总把关,对外总联络。

      他一直致力于皖江文化的研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无论是当领导还是退休之后,都不遗余力为潜山市推进全域旅游作出自己的贡献。

      辛丑年农历九月中旬,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我在微信朋友圈读到潜山朱显亮为他写的诗,感觉很好,不仅抓住了炎贵先生典型的外貌特征,还高度概括了他的从政经历、工作方向,他的个性特质。所以就在研讨会的发言里引用出来:

      我到的时候

      他在桂树下整理白发

      从黄泥古镇绕天柱山一周

      他仍然是一个孩子

      文字如山

      家山如山

      谁一直是孩子

      以攀登为乐?

      松柏在他身后

      潮涌在他身后

      等一个字点亮前途

      向后,才更好地向前

      转身的人,满身桂香

      朱显亮先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句,但诗意氤氲,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细细品味。我喜欢,想必炎贵先生也很喜欢。

      那次研讨会,地点在皖源国际大酒店,时间在深秋。皖江文化研究学者们聚集一堂,在桂花的余香里,在皖江边,在皖源,大家品读炎贵先生的《皖耕集》,兴致勃勃研讨皖江文化,让我感受到满庭书香墨香心香,同时也深感皖江文化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我无法成为一个学者,学者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严谨的考证。他们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甚至翻遍故纸堆,只为一个字。

      “等一个字”,朱显亮在诗中说。

      “等一个字”,这个字,我琢磨了好几年,一直未能明白。今日借机请教显亮先生,他说是“皖”字,我们这一带的发展要彰显“皖文化”并以其为引领,对“皖"之文化进行深度阐释、挖掘和转化利用。

      我深以为然。那就以此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而今,时代的浪潮已然涌进了皖江、皖河,漫溢于皖公山下,这一群为彰显“皖”文化的学者、作家、诗人,还有那些奋战在各条战线的人们,不都是像天柱山那样执着而挺立么?

      “等一个字,照亮前途”,不仅仅是对郑炎贵先生的书写,同时也表达了皖河两岸、皖江大地上无数奋进者的心声。

      敬意涌起。

      又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我喜欢这个季节。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我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天柱山下,云遮雾绕的绿色背景里,有个白发长者,不浮不躁,凝神于书斋中,正用心在思索并描画一个“字”。

      而那个背影,深深融汇于秋天丰收的意境里,在皖山的怀抱中。

    【审核人:雨祺】

        标题:姚岚:等一个字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hici/aiqing/101649.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