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我和同学刘戎声

  • 作者:张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1-22 13:27:02
  • 被阅读0
  •   我的同学刘戎声,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北辛堡人,出生于1937年1月,是我高小及张家口农校的同班同学。

      他的父亲刘延仕,是一把庄稼里手,善于发明创造。他可以在一棵果树上嫁接出好几种水果来。他用的是芽接技术,在这枝上接的是沙果,在那枝上又长出了海棠,另一枝上又长出了香果。白薯育秧也是他在北辛堡首先搞起来的,为此解放后他曾出席过怀来县的劳模会。

      我们班高小毕业后,同学们都要去考初中。我们一块到张家口去考张家口市新成立的一所中学。去的人有六个,除了我之外,还有甘字堡的常大安,蚕房营的李元泉,北辛堡的丁成儒,刘永贤和刘戎声。结果常大安在1000多名考生中,考取了第八名,丁成儒,李元泉,刘永贤都考上了。就是刘戎声还是备取第十五名,而我却名落孙山。

      我没有考上市中的原因我知道,是因为一道大题我作错了,丢了20分。这个题是求一园环的面积,他给出了这个圆环内径是多少,外径是多少,求它的面积是多少?还有一个小题是背一年二十四节气歌,我背错了,又丢分了。

      我们无颜回家去见江东父老。正在这时,张家口农业学校打出招生广告。我高兴极了,就和刘戎声就住下了。再等两天我们就去考张家口农校。

      结果出乎意外,同样在1000多名考生中,我却考取了第五名,刘戎声考了第53名。这样我们回家就可以交待了。我们的家庭也很满意,因为这个学校吃饭是不要饭钱的,费用就省了。虽然常大安以第八名的成绩考取了市中,但他只念了一学期就退学了。因为他家穷,交不起伙食费。

      张家口农业学校,它是一所什么样性质的学校呢?它是解放后于1949年新成立的一所农业学校。这所学校集高、初年级两个部分。高级班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相当于现在的中专),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初级班招收的是高小毕业生,也就是初级农校,它培养的是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干部。

      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校址设在张家口市郊区的宁远堡城。这是一座不到500户居民的土城,只有东门和南门。学校的总部设在原来的一所旧学校中,因为地方不够大,又分出南北两个分校。南校过去是一座庙,把佛像搬掉,改建成了教室,共有三个班。我和刘戎声所在的初八班就在南校的一座大戏台上经过改建而成的。

      学校男生全部住在农民家的土炕上,我们报到后就和刘戎声同住在一个很小的炕上。一个炕上要挤满六个人,挤不开我就和刘戎声睡在一个被窝里。后来发现实在太挤了,我就向学校反映了情况,这才给我调了宿舍。学校食堂设在过去一家地主的家中,他家的房子比较多,都改建成了不同的餐厅。

      我们早上洗脸都自己拿上脸盆到食堂去打热水,每人一瓢。洗脸、漱口都是它。学校的水很缺,全村只有五口井,而且井很深,用辘轳搅水,井绳在辘轳上绕满后还要再返回来绕一半才行。夏天我们可以到井台上去打水洗衣服,冬天整个一冬天衣服根本就没法洗。洗澡就不用说了,一学期也洗不上一次澡。一次学校为我们想办法与张家口市里的澡堂联系好。利用一个星期天,全校学生集体到市里去洗澡。学校距市里15里路,往返都是步行,所以洗个澡要整整一天的时间。就是这样的机会一学期也就只有一次。但对于我们这这些从农村岀来的、长这么大还从未洗过澡的人来说也算是开了洋荤见了世面了。

      学校没有操场,更谈不上体育器材。早晨出早操各班同学以班为单位,我们班由班长闫瑞珍带队到城外的一片空地上。由体育老师成士业凭着他的声音洪亮在那里喊操。因为当时还没有扩音器。体育课更是因陋就简,只能做一些基本训练,比如扔手榴弹什么的。学校既没有篮球场,也没有排球场,所以体育锻炼就更谈不上。

      学校的伙食很差,每天是三顿高粱米。早晚都是稀饭,只有中午吃一顿高粱米焖饭。菜就更谈不上了,夏天还有点青菜,冬春季节菜就很缺了。由于缺乏维生素,相当一部分人都得了夜盲症。吃饭是八个人一桌,开饭前大师傅把一小桶高粱米稀饭放在每个桌子上。男同学为了多吃点,开饭打冲锋,谁跑在前面谁就可以多吃一碗。女同学不好意思,总是走在最后边,吃上一碗稀饭,想再盛就没有了。所以她们总是喊吃不饱。学生有意见说伙食不好,管理员在大会上回答说:同学们,你们的伙食费是每月八元钱,平均每天两毛六分钱,你们叫我怎么办?

      再说学习,当时没有正式的课本。文化课都是仿照普通中学的课程去教,但又不同于普通中学。因为我们还要学习专业课,所以普通文化课内容很简单。专业课没有教科书,都是老师自己编讲义。在文印室刻印,每天上课前先发一张讲义。当时有一门课叫“作物学”。采用的是中国旧式教材,课文是竖排版。文字采用白话文,后边还有一串英文。比如开头第一句就是“作物者乃栽培之植物也”,其中的“作物”和“植物” 两词后面的括号里面标有英文。就是这样一本教科书每本5000元,相当于后来的人民币五角钱。学生们花钱买了书根本看不懂。当时的教师都是解放前过来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吵着一口很难听懂的地方话,学生听课很吃力。

      上下课没有电铃,而是将半截氧气瓶挂在那里。到点有一个工人去敲,声音很大,南北校区都能听得见。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法理解。而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却很满意。因为我们没有见过好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学生都是从当地招来的,年令大小很不一致,最小的只有十三岁,最大的十七八了。那些年令大的同学,不好好学习,竟给同学起外号。外号很难听,很难说出口。例如我们班有个老鸦庄的同学,他叫冀月星,长了还一脸麻子。他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二十八星瓢虫(一种壳翅目的害虫)”。我由于靠拢党旳组织,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郭拍子”。又因为嘴比较大,所以我又叫“大嘴”。

      他们还搞小集团。拉拢一部分人,打'击一部分人。他们给班上的干部出难题。例如有一次伙房的饭凉了些,他们就说吃了肚子痛。可是给他们开了药,他们又不吃。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李光君,穿了一身国民党的旧军装。他不想再念书了,就在一天夜里偷偷地逃跑了。还有一个同学叫南继云,都十八了,还尿床。冬天天很冷,被子总是湿的。结果他念不下去了,就退了学。

      一学期很快结束了,暑假来临,而我们却要利用半个暑假的时间去农场实习。农场在沙岭子,离宁远15里路。到了那里才知道这是一所尚未建成的新学校。我们就住在已经建好的新教室里,睡地铺。学校派去一名炊事员,我们再每天出一个同学帮厨。

      第一天的劳动是打斑蝥,这是一种危害豆科作物的害虫。因为当时没有农药,所以要用人工去捉虫子。半个月的劳动实习很快就过去了,盼望已久的假期终于到来了。

      村子里边别的同学,放假回家,唯独我们两人迟迟不归。这可急坏了我们的家里人。这所新学校,宁远老校简直没法相比,所以学生们都非常满意。

      1954年,由于察哈尔省撤消,我们归了河北省。初级农校已经不再适应当时形势的发展,所以上级领导决定把初级班改为普通初中,春季始业改为暑期。我们又补习了半年初中课。发了一张初中毕业证。考学校可以自己选择。我的同学刘戎声就考入了本校的畜牧专业专业。

      2009年我们同学会期间,我和我的同学高友富,丁成儒一块到沙城去看丁奇璋和刘戌声。那时丁奇璋正在家中养病,下不了二楼,是他老伴周桂蓉到门卫把我们接进家的。只见他家住的是三室一厅的大楼房。在客厅里他们接待了我们。然后我们参观了他的办公室,只見办公桌上放了许多书,背后有一个展览柜,柜子里放满了各种根雕。都是他这些年到处刨树根,跟据树根的不同形态,雕刻成各种形象。如老寿星,老汉背鍋等。那本舜在怀来的传奇一书就是那时他送给我的。临走时是他老伴把我们送下楼,他只能在窗子上望望我们。几年之后听说他已经去世了。

      刘戎声自幼酷爱文学,上初中时,课外运动期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活动,而他却跑到图书馆里去看书。回到北辛堡之后,他开始进行写作。来到沙城文化馆之后,更是写作不停。但他当时並不会在电脑上打字,写的都是手稿。他著有《北京的上风上水:怀来览胜》一书。但苦于没人帮他出版。这时他的同事康德武帮他打字并联系了出版社。这才使这一书得到了出版发行。

      最近在2018年又出版了一本新书。叫作《董存瑞从这方土地走来》,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我和同学刘戎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842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