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张培:行走的力量——桐城采风随感

  • 作者:哈罗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5-17 16:20:49
  • 被阅读0
  •   年少时,爱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它是余秋雨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亦是多年来我一直放在床头最心爱的散文读本。

      犹记得《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和《都江堰》等文章的精彩内容。余先生笔下的山川、河流、亭台、庙宇,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我从此相信行走的力量,相信行者无疆,也相信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多年来,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梦,走出去,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山川大地,背上简单的行囊,跨越山海,去看不一样的世界,看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的风俗文化,异地风情,而不是独处一隅,一叶障目,坐井说天阔。

      这些年,困于小城,一为工作二为家庭,白天上班晚上理娃,对文学的热爱,那份热情和激情,也在平凡的琐事中几乎消磨殆尽。生活中,哪有那份闲暇的精力也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讨论诗和远方,周围的声音无非车子、票子、房子、孩子,而生活也总是将我们安排太满,谈文学谈创作谈爱好那是太奢侈和不现实的梦罢了!

      好在世间之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关注了同步悦读平台,被他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吸引,试投了几篇文章,竟被白夜主编采用,能够被认可被鼓励,也催生和唤醒了我的文学梦和写作梦,并也因此结识了同步部分文友,线上偶尔交流,共飨文化美食,精神愉悦,内心通达。平淡的生活里增添了些许乐趣也注入了丝丝暖流,关注同步悦读一年多以来,更是被众前辈对文学的热爱,对写作的执着感动着,这个世界还有那样一群纯粹的人,向着光温暖而行。

      因为感动和热爱才会化为行动,才促成自己此次文都桐城采风之行。说到这里,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此次采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吴新生老师,他是老山战役的战斗英雄,负过伤流过血,却深藏功与名,为人谦逊低调温和,因为读过他的几篇文章有共情,文字间流淌着一份真挚和温暖,很值得驻足,很赞赏吴老师的人品、才学,决定参加这场文学采风活动,才有了今天的以文会友,才得以结识那么多优秀的大家、名家,感慨不虚此行!

      在5月13日下午的座谈交流会上,马鞍山市《作家天地》主编、原马鞍山市作协主席郭翠华老师的一段发言春风化雨,令我心头一热。她说“温暖的文字可以感动人,真实的文字可以唤醒人,文字可以擦拭人的心灵,我们的文字只要落进别人的眼里,流进别人的心里,我认为它都是在救赎,救赎我们自己也是救赎更多的人,我想每一个在读到你的文字被感动的人,其实你就是在走进她的心灵,你就是在净化她的心灵,你就是为这个社会作出你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作家不要忘记了,你不能救世,但是你是有使命的,我认为所有的作家用自己的文字来影响改变这个社会都是了不起的,让文字注入自己的心灵,打开自己的另一个世界,让自己走向远方。”一段精彩的发言,令我振奋,给我力量,催我前行。我深知优秀的作家,内心有一份担当,手中一支笔,心中一团火,在不同的时代,用文字书写着中国故事,砥砺人心,催人奋进,传递温暖,传播美好,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才有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绵延不息。

      这也让我想到近代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没有炬火:我便是惟一的光。”多么有力量的文字,这段话一直影响着我的少年、青年,直到现在读来依然热血沸腾,依然热泪盈眶,依然给我力量,当我拘泥小我的时候,总能从这些话语里找到方向,洗涤心灵,检讨自我。于集体于社会于国家,鲁迅先生那份使命感,激发过许许多多有志之士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也激励着我不必理会世俗的眼光,只管做自己,只管发着自己正向的光,哪怕微小如一粒尘埃,也可以聚集成厚重的土壤,承载雨露,涵养生命,容纳万物,与天地共存。

      在这次采风活动现场,非遗传人桐城作家江觉迟老师的故事让我震撼!2005年之前她还是一个潇洒的背包客,热爱旅行,身体和灵魂一直在路上。2005年,当她以一名背包客的身份来到西藏的时候,她看到了那里真实的落后和贫穷,看到有那么多的失学儿童,看到了......

      从那一年开始,她开始扎根西藏,走上扶贫支教的道路,她自带资金创办草原孤儿学校,17年来先后收留安顿草原孤儿及单亲孩子100多个,成为一百多名草原孩子的“妈妈”。受到当地藏民的真心热爱,她们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藏族名字“扎西梅朵”。同时期,她为了筹集资金办学,与别人合作创办杂志,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高原缺氧极寒极端的恶劣环境里,拍下了许多第一手的自然奇观和独家画面,写下了最有价值的文字,记录了草原的变化无穷。所得酬劳全部用作办学资金资助草原的孩子读书,在那期间她创作的多部文学作品《酥油》、《最后的女权王朝》、《西藏情歌》、《雪莲花》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我们了解西藏有很大的帮助。

      江觉迟老师在藏区,去援助、去救赎、去奉献,回到家乡,她依然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家乡发展,传播文化做着公益,她在家乡珠檀村创办的裁襟励子文化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她亲自动手搭建,凝结着她的心血。在她用四年时间倾尽心力打造的“裁襟励子文化园”里,她为乡村为留守儿童开设的公益讲堂班,书房,已然成为文化园里一处最美的风景。

      当她真正做到这些以后,她并未满足,她又行走在保护非遗——桐城渔歌的路上。一艘皮划艇,一辆车,一个人,在收集发掘桐城渔歌的路途上,她如同一个苦行僧踽踽独行,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她用了近一年时间,遍访老渔民。这期间她还不忘关注帮助一些孤寡老人,一些困难家庭,她一路走一路播洒着大爱,像一个天使,行走在人间。因为常年劳累,她一边忍受病痛的折磨,一边在为家乡和社会做着贡献。这是有多大的社会担当才能做到这样,一名女子做了多少让须眉汗颜的事情。实在令人感佩,因为所走的路太不寻常,她见过天地,见过众生,见过生死,她对生命的理解和人生的领悟高于常人,是行走的力量让她更博爱更无私更坚韧更超拔。

      此次同步桐城采风活动,无疑是一场空前盛大的文学采风活动。汇聚了全国各地近八十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上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下有逐梦青年,有学问渊博的博士,也有种地的农民,有报纸杂志新媒体的主编,也有做工的泥瓦匠、卖水果的商贩。有身价过亿的的老总,也有生活拮据只够维持日常开销为生活而奋斗的勇者。有退役军人、高校教授、大学校长、有警官、有法官、有医生、护士.、工人.....不管来自于哪个行业哪个阶层,在喧嚣红尘和短视频以及碎片化文化盛行的今天,能够静心在文学这所大花园里修篱种花,远离纷扰,自成天地,实属难得。

      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学梦,内心保有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份热爱,一份纯粹,相信苦难能够锻造辉煌,相信用一支妙笔可以写就春秋的使命和担当,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和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注定相聚千年文都,注定有一场直抵灵魂深处的探讨和交流,也注定有一场有声和无声的共鸣。

      火红的五月,走过六尺巷,我们再一次情不自禁的吟诵张英大人的那封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重读邻里礼让的精神。踏入文庙,孔孟万世师表传道授业、开尊师重道之先河,育化后人。穿过桐城北大街的东作门,龙眠桥上留下的深深车辙,在无声的讲述着这座城市走过的斑驳岁月。桐城博物馆里出土的一件件文物,印证着文都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的昨天。

      还有什么理由不走出去?身体和灵魂总要在路上。有人说:“生命要盛大,要绚烂,要用理想的帆去撞现实的冰川”。更何况是跟一群酷爱文学的优秀作家学者师长前辈走在一起,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够与他们同行,行走在文都长长的街,被文学殿堂里圣洁的光普照着。因为有他们用文字的柔软与厚重讲述着传递着这个世界上最温情的故事,也拨动着我的心弦,让我无法置身事外,无法不被这样一群比我年龄长上许多的长辈感召着,让我无法做到麻木不仁,冷眼旁观原地踏步,因为结识了各位老师,我才明白原来年轻永远不在年龄而在心态在志趣在于永远心怀热爱,襟怀坦荡。

      因为来到文都,遇见那么多温暖的可爱的人,当村支书与研究三农的学者在交流会上相遇,当即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当云山书记以一名农民的身份发出呼吁,他呼吁在座的作家多写些反映中国三农问题的故事,反映乡村振兴的故事,多将目光聚焦到农村农业农民身上,那份担当着实令人佩服。这也让我更相信行走的力量,它让我更坚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做一个有良心的文化人可能会很清贫,可能会与喧嚣的世俗格格不入,可能没有高明的交际手段,更不擅长揣度人心,热爱文学的人,只是憨憨的用心耕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护着这片精神净土,撒下充足的养料,种花种草种田,为了花开四季,为了青草如茵,为了内心永不荒芜的心田。

      最后,落笔前依然想说,桐城采风之行虽已结束却意犹未尽,余味回甘,对于许多人和我来说此次采风或许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谁说不是呢?

    【审核人:雨祺】

        标题:张培:行走的力量——桐城采风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6267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