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拾秋

  • 作者:沁玫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1-11-11 01:23:01
  • 被阅读0
  •   在北方,秋天总是不尽人意,冬天又是个急性子,我总是跟不上秋天的脚步,大多时候,还没来得及欣赏秋景,秋天就已经翩然远去。

      我和姐姐约定在十月末相聚在故乡,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有着天然的眷恋,那种情感让人魂系梦牵。我们是游子吗?可又不是。我们只是久别的人,今朝又重逢。

      送我们回去并充当“司机”的是先生的兄弟,一路上父亲给我打了好几回电话,问我到哪了,嘱咐我们路上注意安全。其实,走高速公路或普通公路都只需四十分钟就能到达,但对于我来说这段路程却显得极其漫长。

      出了城区,就被绚烂的秋色迷住了,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只有画家的丹青妙笔才能描摹的意境。午后的阳光洒落在广袤无垠的平原上,大地敞开胸膛,露出黝黑的肤色。稻田里有新收割的稻茬,泥土湿漉漉的,低洼的地方还汪着水,水面波光粼粼地倒映着高远的天空。路旁的老杨树落光了叶子,阳光穿过树枝,投下婆娑的光斑。车子飞速行驶,穿过一片树林,投入黑土地的怀抱,它舒展的容颜一点点地呈现。视野开阔了,仿佛看到远处的村庄正升起袅袅炊烟。

      新农村早已不是以往的落后、贫穷,那是现代化的田园风景。一幅小桥流水,塞上江南图。草木虽已凋零,却一点儿也看不出萧瑟和枯索的气息,只有农家的安然闲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况味。

      母亲站在门口等我们,月余不见,母亲依然身体硬朗,面色红润。先到家的姐姐和弟媳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无酒不成席,父亲从不喝酒,到了我们这一辈却改了传统。我们围坐一桌,边吃边聊。母亲说给我们留了很多绿色食品,自家园子里种的南瓜、萝卜、黄豆、花生……就等着我们来拾秋呢!

      说到拾秋,我才觉得真正地走近了深秋。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白露凝霜,冬天像踩着风火轮似的,猝不及防,说不定哪天就飘起了雪,那漫天彻地的雪要等到春天才融化。人类热爱着自然也改变着自然,秋收冬藏是千古不变的规律。农人们顺应着节气,与土地相依相守,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过日子的形势始终沿袭了传统。

      父母亲年逾古稀,早已不再耕种庄稼。然而父亲和母亲远比我们更看重土地和粮食,我们在商品经济的时代,年轻一辈以为有钱就能买到粮食,却从不曾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劳。祖辈们为我们开拓了文明之路,我们何其有福,享受着丰收的果实。

      父亲跟我们说,再过几天恰好是“寒衣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以往每年到了“寒衣节”都是父亲和母亲去给先辈上坟,今年正好我们都在家里,烧纸钱、叠元宝,以此表达对先辈的幽思,祈福祖先荫庇子孙后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一个家族就是一棵大树,枝叶与根之间筋脉相连。就好比在一个人的履历里要填上祖籍这一栏,代表生命的血脉根源。

      聊着聊着,夜幕降临了。乡村的夜晚没有城市灯火辉煌,几颗星星挂在天边,慵懒地眨着眼睛。猫咪睡在朦胧的月光下,偶尔还会有黄鼠狼和野兔子在田间出没,如果下雪的时候,野鸟还会飞到林地里休憩,能听到飒飒的落雪声。小时候就曾听说有邻居去野地里打麻雀,消磨那漫长的冬天。为了维持生态环境,前几年,农业部门特意派人放生了没有毒的蛇到村庄里,据说蛇专门捕食田鼠,保护村庄的自然平衡,却并不祸害庄稼。

      听父母亲跟我们讲这些民间轶事,时光好似又回到了从前。父母一辈子没离开过家园,像中国的所有步入老年的父母一样,他们守望着村庄,依偎着土地,为儿女的幸福感到欣慰。此时,我突然觉得他们才是土生土长的诗人,金色的秋天,饱满的稻穗,放牧的牛羊,生锈的铧犁,都是他们随口吟唱的诗歌。他们朴实勤劳,汗水洒在土地上,浇灌着日子,祈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渴望分享丰收的喜悦,当亲手种植的粮食和果蔬有了收获,我们成了第一个品尝甜蜜果实的人。

      我和母亲站在家门口目送姐姐载着一车的“秋收战果”缓缓地离开村庄,返回她的城市。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快乐和满足,仿佛这个秋天并没有虚度。送走了姐姐,母亲又开始忙碌了。每次回来她都会给我煮自家产的红皮鸡蛋,热乎乎的鸡蛋从母亲的手心传递到我的心上。这世间恐怕只有母亲时刻担心儿女冻着饿着,那颗心始终放不下。

      正所谓“秋收冬藏”,距离立冬节气屈指可数了。春华秋实是农民的憧憬,收拾起秋天的硕果,日子越发沉实了。

      2021年11月8日

    【审核人:雨祺】
        下一篇: 园林记

        标题:拾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5153.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