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莫雪松||母亲与书(散文)

  • 作者:小昭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6-02 10:22:18
  • 被阅读0
  •   母亲出生于1941年,据说在她四岁时就随着她的哥哥们走进了私塾,念起了四书五经。解放后,我的外公把她送进了新式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当地最偏远的小镇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婚后不久,父亲早逝。为了能更好地照料年幼和多病的我们,母亲不得不放弃热爱的教书职业,改行到企业工作。虽然放下了手中的教科书,但是母亲并没有丢掉阅读和买书的习惯。

      我最早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在1956年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选》《儿童文学》以及前苏联小说《海鸥》《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都是她刚刚参加工作,从微薄的薪水中一角、二角地节省出来的。

      《儿童文学》里收集了一篇《童年时代的朋友》的文章,对于鹅与牛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文记不清楚了,大意是“鹅的眼睛小,鹅就认为人比它小,鹅就不怕人。牛的眼睛大,就认为人比它大,牛看见人就很温柔。”那时,我们住的院子里,恰巧有一邻居养了一只凶猛的大白鹅,我每次放学归家,总要先躲在大院门外,从门缝里窥视着,看见大白鹅不在,或是大白鹅在吃食的那一刻就飞一般地跑回家中。那个时刻,文章里的这些字句就会出现在脑海中,我时常幻想“如果有放大的眼镜戴在鹅的眼睛上该多好啊!”

      偶尔去乡下玩耍,看见牛,我都要抓上一把青草喂它,静静地观察着它那双长着长长睫毛的、温柔如水的眼睛,在心灵里与它对话。

      《短篇小说选》中的有一篇《三月雪》讲述了主人公小娟与母亲的战友一道,在飘散着清香的三月雪树下埋葬了抗战牺牲的母亲。小娟在痛苦、仇恨和斗争中长大,十二三岁便偷偷地参加了战斗,直至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让我铭记至今。

      这些书,影响了母亲那一代人,也影响了幼小的我。给我枯燥的童年带来了非凡的想象力,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幸福的色彩和温馨的情怀。在我能够用零花钱购物时,母亲亲自把我带到书店,引导我从书架上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那个年代,盛行连环画册。我买,母亲也买。东买一本、西买一本,陆陆续续地买了两大箱,应该有几百本吧。孩提时代的我,很喜欢显摆,经常带同学到家中翻阅,久而久之,一本、二本不见了,没有察觉。到发现时,已经丢失了许多。我为此懊悔,母亲却是大度一笑“不要生气,他们只是拿书,拿去也是看,就算送给他们了。”

      小学快毕业时,居住的院落发生了火灾,殃及我们的住房。这场大火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书,也包括童年时代的一些梦幻。母亲望着几本残存的书,伤感地叹息道:那个年代,你外祖母被造反派吓坏了,乘我去上班,外祖母把家中的书一火而焚之,那些书都是你外祖父留给我的啊!这次火灾,又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母亲落泪了,她应该是在为那个冲动而丧失理性的时代哀悼吧!

      成长中,母亲引导我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简爱》等书籍,这些书对我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塑造了我坚韧的品质。帮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使得我这个自小身带残疾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还成为光荣的纳税义务人,挑起了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责任。

      爱书的母亲可以说是一个书痴,但是她又不是传说中的“书呆子”。她在上班之余,利用我家的大天井,请人帮忙用废弃的木条做了许多鸡笼,叠放起来。到畜牧局买了品种优良的30多只白洛克小鸡,去书店买了有关预防小鸡生病的书,还购买了防疫器材和药品,定期为小鸡注射预防瘟疫的药物。在那个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年代,每天的餐桌上能够出现一盘金灿灿的炒鸡蛋,是多么地引人羡慕啊!我们家只有三口人,鸡蛋是吃不完的。母亲的朋友生病住院,母亲去探望,便会留下一大篮鸡蛋。我的同学来家里,母亲也是大方地用鸡蛋做出各式各样的菜摆上餐桌,偶尔还会杀一只鸡,让他们吃得心满意足。直至今日,一些同学与我见面,还提及这类往事,感叹母亲的善良。后来母亲还学会做蛋糕,与邻居的小卖部私下挂钩,盈利分成。

      父亲的同事调动到当地的商业局,在关爱友人遗孀和子女情怀的驱动下,前来家中探望。母亲向他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他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一张购买缝纫机的购物券,这个叔叔真的给了母亲一张“蝴蝶牌”的缝纫机票,母亲购买缝纫机后,购买了裁剪书,学会了缝纫衣服。自此后,我们一家大小的衣服以及邻里小姑娘的衣裙都出自母亲的手里。母亲还利用从书中获取的科学知识,在家发展安哥拉长毛兔、日本大耳兔的种兔出售给他人,为我们姊妹上大学提供了一定的费用。母亲应该是一个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典范。因为她的学以致用,致使我们在成长中,也在那个物质最匮乏的年代,没有饿过肚子,没有感到寒冷,还有一定的零花钱适当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丰富精神境界,也印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名言的正确性。

      我的女儿出生后,因为有一个爱阅读的外祖母陪伴,她在成长中也加入了阅读的队伍。初中毕业时,女儿就已经阅读了我知道的世界名著。大一时,她的一位大学教师给他们拟定一张读书清单,叮嘱道:“三十五周岁之前,一定要把这三十五本书读完”。女儿接过书单一看,说道:“老师,这上面的书我只有四本没有看”。

      同学们很吃惊,课后问道“要参加高考,你怎么有这么多时间阅读这么多书?”女儿微微一笑道:“我们家对我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式的教育,我从不补课,所以有时间去书店和图书馆”。

      曾记得女儿在七岁读《上下五千年》中有关曾子在遭遇父母暴力的篇章后,女儿合上书对我说:“妈妈,曾子被父母家暴了,担心父母内疚。忍着疼痛,故作不在意的抚琴高歌,以开解父母,让父母得以放心。我做错事,你只用言语批评,我却是满脸不高兴,说明我的修养不够”。一个七岁的孩子,在阅读后能够借鉴反思,这应该归结于读书明理吧!

      女儿自小懂事,处事待人非常温婉。在物质上较为节俭。上大学时,还用自己获得的奖学金补贴家用。每次开学临走前,除了必备的学费和生活费外,我另外拿钱给她,她总是拒绝道:“不用了,我有的。”这些优点应该归结于我母亲的正确引导。

      进入耄耋之年的母亲,仍然是手不释卷。她的听力越来越差,但是书却成了她的最爱。只要能够坐下来,她都要读书。无论是我看的书,或是女儿阅读的书,她都会用心阅读。女儿在省图书馆为她办了一张借书卡,每月都要带着她往返图书馆几次。

      十多年前,我担忧她的身体,给她买了一部《求医不如求己》,母亲如获至宝。几经阅读后,学会了按摩穴位。如有小病,她就自行按摩、刮痧、泡脚,很少吃药打针,减轻了我们的担忧。

      出门旅游,除了带换洗衣服外,还必须为她带上几本书,每到一个地方游玩,我们与当地的朋友在一起海阔天空畅谈时,她却是静静地在一边看书。吃的,玩的,住的,她从不挑剔。征求她的意见,她总是笑眯眯地回答“好”。

      长久下来,我的朋友们都不自觉地把性情豁达的她当成了必不可少的一员,朋友们在邀请我喝茶,或旅游时总要附上一句“把老太太带上啊!”

      书籍给了母亲智慧,成就了母亲的一生;反过来,母亲又成就了我!事实上,母亲又何尝不是一本书!

    【审核人:雨祺】

        标题:莫雪松||母亲与书(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nqing/63604.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