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清明时节

  • 作者:阿源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4-03 11:36:05
  • 被阅读0
  •   再过几日,就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了。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也!”

      清明,又是一个重大的祭扫日。人们怀着无比感恩和崇敬的心情,为逝去的亲人祭奠祈祷,为先烈、英雄模范和伟人扫墓,利用不同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由于地域和风俗的差异,在我国南北方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北方清明祭扫一般是于节前几日或当天,南方却在半月之前,就陆续进入了祭扫,而且规模之大,气氛隆重热烈,是与北方不可相较而言的。

      清明时节,阳气上升到一个相对的高度,万象更新,欣欣向荣,一派大好风光。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这个时段,无论是从气候上,还是感官上,都隐隐约约中有一种与往不同的感觉。

      清明多风。每年开春必有风,尤其是农历二月,风力更甚,似剪刀的春风把大地剪出一片兴旺。清明节前后,风仍然是常客,只是节前与节后差别较大。节前的风像顽劣的孩子,无规无矩,淘气任性。时而烦躁不安,时而阴冷寒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显得放荡不羁。节后的风,忽然像换了一副面孔,暖意日浓,徐徐拂面,催出花红柳绿。仿佛理解了人们的情感和大地的意图,将温暖植进心田和沃土,让希望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风,掠过树梢,摇曳中一阵阵的鸣响,好似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一种声音:“生我养我的那一片热土和故旧亲人,我来看你们来了。”旋即,四空回应,阴阳之界被冲破得支离破碎。宋朝文学家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极为形象深刻地描写出了此情此景:“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出阶一夜苔生。”

      清明常雨。记忆里,多数年份的清明节前后,天气总会阴湿一阵子。纷纷的细雨也不时地前来光顾。按民间的说法:“鬼不扎(踩)旱地”,此话有无什么科学依据?谁也难以考证,反正这种现象已成为了一个规律。这个阶段的雨,既没有初春时的凄楚,又没有入夏时的热烈,更没有秋雨的一意孤行。它时而飘渺,时而淅沥;时而夜临,时而晨出,本就微弱的阳光匆匆间露一面,打个招呼就又“回巢而眠”了。

      清明的雨,正像李商隐的《微雨》那样:“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它们似乎有了思想和灵魂,带着一种前世的情结,带着一种割舍不下的牵挂,用一丝丝的寒意,给人一种缠绵悱恻的感受。朦朦胧胧的小雨从暮霭沉沉的天空中飘洒下来,像是在创作一幅轻描淡写的山水画,清雅简洁。如一缕缕烟雾萦绕着树木、房舍、田野,若隐若现,时有时无,没有尽意。有人说:“清明时节的雨,是天意所致,用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凭吊所有逝去的生命。”也有人讲:“这是上天眷顾悯农,适时为大地注入甘露,让人们不失时机地播种。”不管昰那一种说法,都对此时的雨作了赞许的注释。此时,再吟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清明如诗。花红柳绿,山黛着色,溪流潺潺,燕飞蝶舞,一派优美风景。柳条披一身翡翠,杨须串串挂枝,榆钱朵朵含玉,樱花、杏花、桃花、玉兰、油菜花、海棠花、梨花…一茬接着一茬,一拔连着一拨,你方唱罢我登场,竞相争艳斗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混合型的香味,把视觉涂染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这真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栏梨花》如诗如画的意境,将浓郁的春色和人生感慨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沁人心肺,又神清气爽;既蕴含悠远,又劝世透明。

      城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少了厚重和臃肿,五颜六色的春装流光溢彩,让满城瞬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大田里散散落落的人们已开始了土地的整理,单等谷雨一到,地温稳定回升后按时栽秧下种。返青后的麦苗,吸吮着天赐的甘露,一天一个模样,像贪长的孩子一般,几日不见,就仿佛有点陌生。文人墨客们趁此大好时光,采风于画卷中,将诗意、精华和色彩装满背囊,然后放飞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篇篇经典文章,一幅幅醉人的美图,让更多人有幸分享到这一席丰盛的“大餐”。

      清明首祭。不论是风也罢,还是雨也罢,都阻挡不了清明祭祀的脚步;不管是花开花谢,还是踏青出游,都改变不了这个节日的本来性质。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历史和字典中,清明与缅怀和追思是密不可分的。

      很久很久以前,祖先们就开始过“寒食节”了。也许很多年轻人已经陌生了“寒食节”,其实在六、七十年代以前,这是民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其主要讲究即是上坟祭祖。它的时间多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内,起源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由于在人们心中,火自身又充满了危害,于是认为火是有神灵的。每年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称为“改火”。与此同时,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之后便形成了“禁火节”,再后来就有了晋国时期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割股救主之说。又因介子推不愿接受晋文公的感恩封爵加赏,遂携母隐于山西介休的绵山之中,坚辞不出。此后更引出了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顺从的故事,结果母子二人抱树而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晋国定于死难日不生火做饭,以冷食填腹,所以就命其名为“寒食节”。到了唐朝,逐步演变成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习俗。宋代的高翥有一首诗作《清明》即是很好的印证。“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现如今,清明已成为了国家的公祭日。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缅怀先烈,缅怀祖先及亲人,追思溯源,不忘来路,不忘祖恩,不忘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强盛而献出鲜血生命的前辈们的丰功伟绩,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一优秀的文化。随着生态文明的需求提高和祭祀风俗的改革,坟莹、墓地少了鞭炮的轰鸣噪音,少了焚烧纸钱的青烟,多了鲜花的寄托,多了怀念的歌功颂德,更是有了网上祭祀的新形式,为不方便回老家的人们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弥补了心里的那一丝缺憾。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中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和耐力,欣欣向荣里生长着新的希望和期盼。

      清明时节,生生不息的传承将人类历史续写,追根思源里让人性的光辉更加闪亮。

      清明时节,让我们共同为英雄先烈,一代一代的奋斗者,一辈一辈的追梦人,为逝去的所有亲人祈愿:永垂不朽,百世留芳!

    【审核人:雨祺】

        标题:清明时节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nqing/1324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