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王潘:他一生闪着光|中国好故事

  • 作者:明月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2-25 16:05:20
  • 被阅读0
  •   我的父亲叫王耕标,被我们这里人称为“时代的老黄牛”“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最廉洁最无私的共产党员”。他曾获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曾被选为灵璧县党代表,人大代表。二零一九年二月离开了我们。“以校为家克己奉公谱写教育诗篇,一身正气献身公益誉满百姓心中”这一副挽联就是他一生真实写照。

      一九六二年,我的父亲由灵璧县城关区红山小学调到大庙人民公社殷庄学校任校长。学校的大门离家不足二百米。他以校为家,和老师一起同吃同住,从来不问家里面的事。那个年代,农村条件十分艰苦,母亲每天迎着朝霞往返一里多路程到村东头去井里担水,我上面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没有保住。自从妈妈怀上我以后,这一个大家庭非常关心我这个小生命的诞生,而父亲呢!整天忙于学校的工作,只是星期天匆忙返回家探一头,又匆匆地离开。大爷(我们这里称呼父亲的大哥喊大爷)知道这件事以后,跑到了学校找父亲理论,父亲只是给大爷赔礼道歉,然后大爷被同事劝走了。那个年代,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每天吃的是红薯蒸的窝头,喝的是红薯烧的稀饭。父亲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学校的教育事业上。

      记得七十年代的一天,母亲做好饭准备吃饭,一向爱打闹的同胞妹妹按照习惯早就高喊:“妈妈,我饿了”。可今天没有一点动静。母亲吩咐我去喊妹妹吃饭,当我走到同胞的妹妹床前,两个妹妹睡在床上一声不吭,我用手朝脸上一摸,“啊!妈妈——妹妹发烧了!”我高喊起来。母亲迅速跑到床前,看到意识有点模糊的两个毛毛,手颤抖起来。我立刻喊来了二大娘,二大娘来到床前用手靠近母亲耳朵告诉她说:“前两天,我们村的西头王书记家的两个孩子也是这个症状,医院诊断为急性脑膜炎,由于治疗耽搁了,最后离开了人间。”二大娘一边说着,一边看看怔着的母亲吩咐说:“小冬(我的乳名),赶紧去学校喊你爸去,我和你妈拉孩子去医院。”于是,他们拉来平车,在平车上铺上席子和被子,把两个妹妹裹好向医院奔去。我立刻前往学校,来到学校,我好不容易找到了父亲。我着急地抹着眼泪哭着说:“爸爸,我的妹妹有病,被母亲和二大娘拉医院去了。”父亲随声应和着说:“知道了,我有点急事,你先回去吧。”当我走到学校西大门的时候,看见穿得整齐的十几个人走进了校园。我猜到了,这十来个人是来我学校参观的,因为这学期经常有这样的事情。“这可怎么办?”我抓耳挠腮地站在那里。这时候,我们班王绪民老师看到了我问:“你有什么事吗?”我告诉了老师,我两个妹妹病得很厉害,被送上了医院。老师不断地唠叨着:“这真是不巧!”王老师叫我去班里稍微等一会儿,他说这都是本公社的人来参观我校试验田的,我找你爸爸说一说,可能叫王敬立主任带队参观一下。我望着王老师“嗯”了一声。我坐在教室里最前面,焦急地等待着,眼睛不停地瞅着大门口,也不见父亲回家的影子。实在没办法,我又找到了试验田。当我走到小麦杂交试验田的时候,那一群参观的人早已离开了试验田。父亲正带领一群师生给小麦杂交授粉,还不停地喊着:“这是给小麦授粉的最佳时期,要抓紧时间啊!”小麦田里满地都是套着纸糊的小袋子,个个像小脑袋一样在迎风飘荡。

      这时候,王老师走到我跟前说:“你父亲知道你母亲和二大娘已经把孩子送到医院了,他说安排好就去看看,走吧,我先带你去看看情况。”

      我坐上王老师的自行车来到了医院,正在给妹妹吊水的丁医生板着脸说:“那个王校长怎么还没来!再晚一会,孩子就没命了,你们村的王书记家两个孩子不就是没有救过来吗?”

      “他那种秉性和工作狂,谁都改变不了。”王老师解释道。

      丁医生摇了摇头,看着我们娘几个。后来,在丁医生悉心的治疗下,我的同胞妹妹才有好转。回家后,母亲和父亲大吵了一架,父亲好几个星期天也没有回家。

      在那个七十年代,我的父亲对待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由于他工作成绩显著,父亲受到了县、地区和省领导的表彰,荣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来我校参观的络绎不绝,会议室里挂满了一张张奖状,一次次荣誉迎面而来,面对荣誉金钱,父亲没有一点私念。他把省政府给予他的奖金用来购买了学校设备。买钢管、篮球架,买风琴和乒乓球案,只是为每位老师买了一个茶缸子作为纪念。广大干群听到这件事,不禁发出感叹:这才是党的干部!我们家乡的焦裕禄!

      我的父亲是五十年代宿州师范毕业的,能吃苦耐劳,在学校里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吹打拉奏和打球等样样都行,是学校的顶梁柱和排头兵,做每件事都冲在最前列。作为校长父亲从不卖官架子,与老师一起并肩作战,同甘苦共患难。我们学校有一支篮球队,父亲每天领着队员晨跑,提高队员的耐力,速度和弹跳力,增加队员的肺活量,每天早晨和下午的活动课,父亲站在球场上亲自指导训练。记得那一年“五一”运动会比赛前夕,他晚上去全乡检查上夜校的情况,不慎摔倒,左侧胸骨受伤,腔内有气胸,父亲只是在医院做了抽气抽水手术后,又急忙赶到学校,他惦记着学校的每一件事情,他惦记着马上要举行的全乡“五一”运动会,师生们看见他那发黄的脸庞,劝他休息一下,都被父亲谢绝了。比赛那天,我们殷庄学校篮球队和王场学校篮球队打得很激烈,很焦灼,不分上下,分数多次打平。父亲在场外观察,他马上发现我们队员的一个弱点,个子不如对方高,传球的时候往往被对方拦住。于是,父亲灵机一动,要求暂停,告诉队员打低传,从地面上滚动传球。这一招果然真灵,队员们重整阵容上场后,把对方打得措手不及,对方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的时候,这场球赛结束了。我们校的篮球队赢得了冠军,队员们一起把身体还没有完全治愈的父亲包围起来,个个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我的父亲工作积极,成绩显著,被推选为大庙乡党委委员,大庙乡教育办公室主任。组织的信任,教师的期望,让父亲更加努力。父亲不仅一心投身于教育事业,而且廉洁奉公。父亲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几十年来,他从没有骑过一辆公车,跟着他几十年的那辆永久牌黑色的自行车,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乡党委多次研究决定给他买一辆公用自行车,却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父亲每次被派出交流学习,外出的时候都带上一张一张自己家用盐水面烙好的单饼作为生活用餐,不论到哪里开会从来没有报过生活费,总认为吃饭是自己的需要,很多人不理解,说他这样做太憨,他却说:“共产党员应该为国家分忧,人家说我憨,共产党员就需要这样的憨子。”

      说到憨字,现在我仍然记得一件难忘的事情。自从父亲当上大庙乡党委委员以后,党委成员要包片联系工作。父亲包的片是大庙乡西卢村,西卢村是有名的难缠村,由于历史的原因,三个姓氏时常闹得不可开交,经常“开战”,多次走上了打官告状的路程。鱼塘,河岸,地边,宅基等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父亲每天放学后都要去村里调查民情,处理村民之间的案件,全是深夜回家,但从来不在村民家里吃饭。有一年缴公粮,为了不甘落后,让西卢村三天之内完成缴公粮的任务,父亲让西卢村两家困难户从我家拉粮食去粮站缴,母亲问父亲这是怎么回事?父亲很聪明,告诉母亲说,这粮食先借给他们缴公粮,等人家粮食晒干了就还给我们。就这样我们家的粮食被拉走了。哎呀,这一借就是几十年啦!我再也没有看见借出的粮食完璧归赵啊!

      我父亲的一生最清贫最纯洁。他不仅不浪费国家一分钱,而且从来不收人家的礼物,周围的人给他送了一个绰号是“喜欢倒贴口袋的人”。

      一九九零年,为了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改变办公环境,在县教育委员会的安排下,要扩大大庙小学和大庙教育办公室的用地面积,并决定修建大庙教育办公室办公大楼。在这个重大事务上,父亲不但讲原则,而且很慎重,从不暗箱操作,他联系大庙乡党委组成一套班子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方案,按规办事。在迁移住户和赔偿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耐心地做工作,不让任何人投机取巧。其中,有一个乡里的副职干部,他的亲戚也是拆迁对象,他找到父亲说:“他家的亲戚兄弟很多,能不能开后门,选一个有门面的地方,在赔款上适当的……”话还没有说完,父亲笑了笑说:“我知道我们俩的关系很好!但是,你也知道我的秉性吧!”就这样不欢而散。父亲就是这样直爽!就是这样认死理!就是这样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正因为如此,这次拆迁工作很顺利,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理解,十几户人家拆迁工作很短时间顺利完成。

      地址搞好了,盖办公大楼提上了行事日程。很多人知道父亲的原则性非常强,不好面对面地去“碰壁”。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找县局,有的找区长,托朋带友到处活动。但是,父亲坦然面对,不向任何人低头。当时父亲为了顶住上级的压力,工作“静止”了五天。正气压倒邪气,群众的眼光是最雪亮的。迫于群众的呼声,领导不得不屈服,父亲又开始工作起来。父亲常说:“只要你走得正,不吃不贪,群众就是最大的力量,天塌下来也能顶得住!”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父亲盯得非常紧,亲自监工,进料验质量,钢筋砖块要进行试压,工程队队长有几次和父亲发生了争吵。硬的不行来软的。一天晚上,王队长带着名烟和名酒来到我家,我告诉他父亲不在家,他说:“我就知道王校长这时候没回家,这烟酒的事,你暂时不要告诉你父亲,先收在你这里。”说完开车就跑了。我追也追不上啊!我十分害怕,在家里坐立不安。大约十点多钟,父亲回来了,见此情景,火冒三丈,也不听我的解释,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然后,父亲弯下腰拾起酒烟装进长长的袋子里想还给人家的时候,先是一愣,然后生气地说:“这箱子你拆了吗?”

      “我没有。”我胆怯地说。

      “那这怎么有开封的痕迹呢?”这时,父亲又马上明白了,里面一定藏着丰富的东西,这一损招,父亲根本就不吃这一套。父亲用袋子装上酒和香烟向那个人家奔去。望着父亲消失的背影,妈妈自言自语道:“你的爸爸一年到头倒贴了多少个蛇皮袋子啊!”后来,父亲“喜欢倒贴口袋的人”绰号,传得很远很远。我父亲的一生,从来没有收过人家一分钱,是当地口碑最好的好干部!

      我的父亲不仅不接受人家礼物和吃喝,而且对同事要求很严格,每一件事都是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记得一天中午,离下班时间越来越近了,天忽然下起大雨来,乌云翻滚,雷声轰鸣,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雨一阵大一阵小地往下扯,教育办公室里的几位同志开始走动起来,有喜欢喝酒的同志,自言自语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位同志插话说:“今天是个特殊情况,校长该留我们喝一盅吧!”面对这些人的议论,我的父亲像未听见似的,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滴嗒——滴嗒——滴嗒”,正前方墙上的钟不停地响着,办公室里由开始的低声细语,变得十分的静寂。

      大约到了十一点五十分的时候,正好到下班的时间了,天上的雨好像明白了我父亲的意思,由大雨转为毛毛细雨,细雨随风飘落在院中。

      “下班了,今天虽然有雨,下午还要按时上班!”爸爸严肃地说。后面的几个同志想说点什么,但我的父亲已经走出了办公室,健步走下楼,牵上自己修了又修,跟随自己几十年的老式自行车,正当我父亲准备出发的时候,雨又开始大了起来,后面的几个人三步并着两步紧跟上去,劝阻道:“雨下大啦,去饭店吃饭吧。”

      “不行!这是纪律!”父亲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我的父亲骑上自行车,冒着越下越大的雨,向家奔去。

      当父亲踏进家门坎时,我的父亲淋得像个落水鸭,母亲望着他的样子,捂着嘴笑了。我说:“爸爸,下这么大的雨,你和同事们在饭店里吃一顿,是有情可原的嘛?人家也不会说什么!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吗!”父亲瞪着眼睛望着我,我见此情况不妙,只有逃跑啦!

      快到吃饭的时候,我的父亲又给我们家开了一次家庭会,教育我们如何做人。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正直无私,从来不乱花国家一分钱,是广大干群认可的好干部,许多人说他是最憨的人,但是我从来不辩解,我只记住但丁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

      一九九四年,我的父亲光荣地退休了。从此,他行走在公益事业上。二零零四年,他与大庙村村支书的胡居廷同志积极筹划开发小白龙文化园。那时候,在大庙村陈宅庄的老睢河岸边,只有一个小白龙母亲的坟墓。为了考证世间流传的《小白龙探母》的故事来龙去脉,他自费辗转各地考辨小白龙探母民间故事的发生地,克服了各种困难,找到并翻阅濉宁县志和灵璧县志,找到了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的行政区地图,查找到朱元璋称王当年的五十省界的划定,从安徽通史上又找到了朱元璋扩大凤阳府达五个州十三个县。灵璧是十三个县其中一个,当时大王庙(大庙就属于灵璧境地)。找到传说的小白龙探母的故事发生地,就是灵璧县陈宅庄。

      为了找到龙母墓的碑文,他在这方圆几百里的地方,走亲访友,最终查明龙母墓碑文是睢宁县陈集村清光绪酉科拔贡陈致和于民国十三、十四年重建龙母庙时撰写。文革初期,墓碑受损。现在的碑文由拔贡的后人陈氏簇谱修时编辑。为了纠正原书文章上的很多内容与民众口述的碑文等资料不符的诌编笑话,他整理撰写了最早版的《小白龙探母》民间文学神话故事,引领人们尽忠尽孝,展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探母尽孝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了塑造好龙母、小白龙的塑像,他自费奔波孔府观摩,请雕塑神像高手进行塑像,有时考虑到服饰与时代元素的相配,他反复去考察,反复斟酌,一丝不苟地工作。由于年龄不饶人,他两次被摔伤在路上。为了申请小白龙文化园基地,,他多次自费亲自前往宿州地区,省文化文物单位,提供自己考察的资料,争取项目的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三号,灵璧县小白龙文化园被批为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授予小白龙文化园为特色旅游基地。

      在公益事业上,他不知跑了多少路,多少次摔倒在路旁;他不知风尘仆仆地请教过多少老师和老人;他不知翻阅多少地理书籍和史料;他不知熬了多少通宵,挑灯夜战,撰写稿件。由于长时间地熬夜,他患了肺病,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永远地离开我们。他没有留下一分钱存款,它留下的是一摞摞资料,一叠叠稿件,他留下的是他血液流淌着红色基因,他留下的是坐在那灯光下长眠的微笑。

      我的父亲以校为家,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甘于奉献,兢兢业业,热爱公益的事迹广为流传,他是这片土地上家喻户晓的党的好干部。他一生闪着金光,他的事迹在党旗下熠熠生辉,他是农村教育的脊梁!

    【审核人:雨祺】

        标题:王潘:他一生闪着光|中国好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ren/56509.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