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东北到川西南,看似坐标图上的对角线,可人生之路并不那么平坦,东一站、中一站,结果绕行一大圈,回家的路却愈来愈远;山一程、水一程,不仅苍老了我的容颜,而且拉长了我的思念。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老家了,我这颗漂泊的心早已被乡愁填满。
又到周末,我从乐山回到了老家巴中,一家人满是欢喜,探望过父母和料理完家事之后,应朋友之约,前去打卡“云上青山”。
云上青山,就是巴州区平梁镇辖内的青包山,雨后白云悠悠,漫上青山,不知是谁见此情景就给它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云上青山”。这里海拔1150米,年平均气温18℃,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30℃,年降雨量1200mm,森林覆盖率达97%,整座大山如同一个天然大氧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青山信用社工作时,那时的青包山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狭窄的泥结石路,坑坑洼洼,出行相当困难,真可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我们每天都要在那条泥结石路上来回奔波,亲身经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艰难困苦,翻山越岭,进村入户,杨家圈养了多少头牛,冯家放养了多少只羊,蹇家喂养了多少头猪••••••我们都一清二楚;哪家的生猪快出栏了,哪家的贷款要到期了,哪家还缺钱购买农资••••••我们都了然于胸。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背包下乡,上门服务,铸就了农信人“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无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农行“巴中模式”内涵。尽管如此,当地百姓仍旧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那时候闭塞落后的青包山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穷!
八月的巴中,满目葱绿,生机勃勃。我们驱车从市区出发,翻断垭场,过相坪村,穿青山场,上“青山场——青包山”快速通道,离云上青山越近,我那份“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就愈加强烈,大约四十分钟车程,就到了“云上青山”,四个赫然醒目的白色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时隔近三十年,虽然曾经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仍历历在目,但眼前的云上青山却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它的认知。
阡陌交通,四通八达。从面上看,这里已形成了以“云上青山”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网络,进出云上青山的道路总共有4条,交通十分便捷、畅达;从线上看,云上青山不仅是“巴城—莲花山—青包山—阴灵山—天马山—化湖风景区—巴城”闭合旅游环线上的一个重要接点,而且是一个网红打卡地;从点上看,林间的景观游步道纵横交错,首尾相连。漫步林间栈道,一阵微风吹过,万顷森林碧波荡漾,林间涛声阵阵,空气清新湿润,令人心旷神怡。
产业布局,集中连片。自脱贫攻坚以来,云上青山整个规划区形成了“一心两轴三片多点”的产业布局结构。“一心”,即青包山游客接待及康养服务中心;“两轴”,就是贯穿青包山村的旅游发展轴和经济生产轴;“三片”,即南、北两侧的生态粮油田园发展片、文旅康养发展片,以及中部的果药种植片;“多点”,就是分布于青包山村域内的有机养殖和林下养殖。通过“一心两轴三片多点”布局,逐步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新田园、新乡村模式。我们来到中部的果药种植片,一颗颗黄金梨、红脆李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正在园中劳作、似曾相识的杨老汉说,他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只能挣到四、五万元,现在在家门口打工,一个人有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分红和打工三份收入,至少也有五、六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说话间,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据导游讲,要是四、五月份来到这里,漫山遍野栀子花开,香气扑鼻,蝶飞蜂舞,浑身舒爽,陶醉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文旅康养,人人向往。目前云上青山已建成集游客中心、特色餐饮中心、商务会议中心、文化民宿、农耕广场、露营基地、停车功能于一体的游客接待综合体和大型曲艺儿童游乐园。在儿童游乐园,各种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玩得正欢。来到附近的一家民宿,我和店老板攀谈起来:“在你这里住一晚上需要多少钱?”“我们这里的房间大多是一套二,一家三口住足够了,住一晚上380元,很便宜!”他答道。“住宿的人多不多?”我又问。“夏季这里是城里人的向往之地,前来避暑、度假的人很多,几天前房间就订完了。”他笑着告诉我。“原来这里的民宿生意还这样火爆!”我心里想。来到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今年上半年云上青山接待游客已超过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已超过200万元。青包山人富了、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