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孟金根散文|乌村小记

  • 作者:直士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5-01 20:11:55
  • 被阅读0
  •   乌村,一个江南水乡小村,濒临大运河。如果没有世界互联网大会,他是不会被外人知道的,因为他实在太小了,只是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听村里的老人讲,该村还是一个穷村,以前没有大户,解放后也没有出过名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名不见经传的僻壤穷乡。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历史来到了21世纪,这样一个小乡村适逢盛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里成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所在地,而且成了永久性会址。由此,这个小村落被一家旅游公司整体收购开发成了旅游景点。

      那里人的生活用民间俗话叫作“一脚踏在了青云里”“红脚桶里打翻身”。

      星期六,跟随团队去那个小村游览。初听说要去“乌村”,还以为说的人把“乌镇”错说成 “乌村”,因为我从没听说过有这样一个村子。

      不过乌村与乌镇是有缘的,该村就在乌镇西栅景区的北面一点,应该也属于西栅景区的一部分。

      汽车停在村口,正对有一个新的牌坊,横梁上大书“乌村”两字,很有点气势!

      村,并不自由开放,需要购票进入,因为是旅游公司开发的景点嘛,收费也属正常。购票处一字排开造有几间平房,风格像传统民居。

      拿着导游发的门票排队进入大门,过场地,北面也是一排平房,屋顶盖着稻柴,有种原始与古朴风味。

      我是一位好奇之人,到了一个新地方,总想先睹为快。因此在大家还在场地上磨蹭的时候,我已转过一个竹园来到了西面往北的桥上。

      桥北是一个小圩,路靠圩的右边直通进村,路西有一排笔挺的水杉,水杉的西面有一个屋面是圆形的主体建筑,四周分布着一些江南式的民居,屋面都用稻柴覆盖,犹如早先乡下的“草棚”,当然规格与气势远胜草棚的俗气。路的东面约10米的地方是一条新开的小河,与路并排往北。

      沿着道路往北走约百米,有一座小桥,小桥正对处是几个小小的池塘,有的养着鱼,有的种着藕,藕塘里嫩芽尖尖,荷柄亭亭,圆盘嫩绿。沿着池边蜿蜒的小径穿行,桑树茂盛,三叶草正开着各色小花,一不小心,小圆花瓣就粘到了鞋上。

      过池塘,进村子,只见有的房屋的墙上青苔青青,有的墙上蔓满了爬山虎,叶片田田;房前屋后,河边地头,树木葱郁,房子都钻进了树林里,显得很是宁静。房屋的主人都居住到新开发小区了,农舍保留着原状,周围的小型田块里种着油菜,油菜已过了开花期,都已结上荚,有的田块被分割成一塄塄的菜畦,横头插着牌子,上写“我的自留地我作主”,这儿时农耕文化体验区,让城里的人来这儿享受自耕自种的田园乐趣。

      村里最特别之处是建于文革时期的大礼堂,建筑风格具有时代特征,踏扁砌的砖墙,水泥粉的墙面,平顶式的屋脊,硬伞头直落水,完好如初。

      礼堂南面有一条月牙似的小河,两岸绿树葱葱。河的南岸有一棵大香樟树,树杈处搭有一间木屋,取名为树屋,屋子有盘旋的木梯可上。问了当地老人才知是现代的习作。

      村子中央有一个小水池,人工栽种的挺水植物散播于池边,有的正开着紫色小花,几只绿头鸭,正悠闲地游着,身后留下了一条不起眼的水道,游到水草之处,就把嘴伸进去啄啄食,好不快意!

      池的南面是游客服务中心,虽然不是高楼大厦,倒也很宽敞舒适,里面展示着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农民画。东面墙上的那幅引起了我的注意,此画似曾相识。走近细观,原来是我镇画家张金泉的《掼稻》画作。看着画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离开服务中心,去互联网大会会址。沿村路向西至运河边,再沿运河边的公路向南,走了约15分钟,一座既具现代又带古风的建筑映入眼帘,它就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会堂,简约而不失大气,在太阳光里发着亮色。在这儿,向世界传播着中国文化,传递着中国能量,传送着中国智慧。在里面转了一圈,想像着八方来朝的盛大气势,感受着祖国强盛的无限荣光。

      一个传统的小乡村,合着时代的步伐,农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三者融合,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

    【审核人:雨祺】

        标题:孟金根散文|乌村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jingsanwen/6113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