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何晓霞:宛若故乡的刘客人家

  • 作者:小昭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6-03 00:03:04
  • 被阅读0
  •   在青板乡,徐村是不大的村子。紧凑,古朴,绿树掩映。村里的墙上,有诗歌,壁画,还有村里的荣誉墙。置身村里,听河水流淌,鸟雀啁啾,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未来得及细品徐村的山风,徐总说要带我们去附近的农庄吃晚饭。说附近,果然不远,车子驶进一条弯曲的小路后,不过是几分钟的车程,便有一个木制结构的牌楼出现在眼前。

      门楼颜色棕灰,充满沧桑感,看起来颇有年份。两边挂着的红灯笼,在晚风里时静,时动。中间的门楣上,写着“刘客人家”四个大字,乡野农家乐的韵味十足。

      进门后,另外一个精致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左边是一块大草坪,绿草如茵,边上植冬青、帆船花等灌木,中间一棵月季在绿色中如鹤立鸡群,充足的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开得花色艳丽、花朵巨大,几个美女如获至宝,纷纷与月季合影,鲜花,美人,给院子平添几分姿色。

      院子右边,一排土黄色老房子,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其中两栋都是两层建筑,一栋上面写着“人民公社”,另一栋写着“生产队”。标语带着年代感,略显沧桑。七八十年代的一瓦一砖,都是我们曾经经历的景物,令人倍感亲切。

      与房子相映成辉的,是房子后面的一片竹林,从地面到山丘,翠竹丛生,错落有致。林间有瓦缸、酒瓮,或站立,或横卧,极具田园风格。不经意间,从竹林深处传出“咯咯咯”的叫声,定睛一看,原来有几只鸡在觅食。

      竹林下,有石板小径蜿蜒而上,远处直抵广阔的稻田和菜地。沿着石板小路拾级而上,微风徐来,携带着竹叶的清香,顿觉一片清凉。石径虽小,却独有其名,山丘顶上的木牌上,赫然写着“红军小道”,名字上方的红五星格外引人注目。我沿着小路走下去,想去一探究竟,看看后面藏着什么。走了一段路,面前豁然开朗。山后面原来另有天地,一座颇有年代感的砖木结构的瓦房出现在眼前。房子正前面纯木结构,大门是镂空的窗花门,门楣上写着“横峰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此时,已是黄昏,落日的余晖泼洒在老屋上,宁静,而又祥和,驻足落了锁的门前,耳畔仿佛想起共产党人铿锵有力的发言。一大旧址能以新面貌完整保留至今,让后人瞻仰,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也是革命事业的敬畏,有着非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旧址前面,就是葛溪河。河面上波光粼粼,落霞摇曳,蜿蜒而去的河水,把徐村和刘家紧密连接。

      望着河水发怔之间,徐总打电话催促吃饭,我折身往回走。

      简易栅栏围着的菜园里,种着应时的蔬菜和水果,南瓜藤爬上高高的树枝,已经露出一个个小瓜。各式蔬菜大多用来招待游客,也供主人自用。这种自给自足、天然有机的食材,在城里人眼中,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文风老师摘了一些干枯的月季花瓣,把它们撒在草地上,引来几只土狗和一只麻鸡的围观。它们歪着头,好奇地看着。家养动物本来就与人亲近,并无疏离感,我喜欢这样的场景和生活,这些本就是原生态的乡村生活。

      晚饭安排在二楼一个大房间,敞开的大窗户,外面被翠竹掩映,白墙与绿竹相映成趣,这些就是最美的水墨画。坐在这样纯天然的环境中,特别惬意。当老板端上一盆嫩绿的南瓜苗,瓜苗上居然还带着柿黄色花朵,美味,惊艳,大家一阵惊呼。

      曾几何时,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南瓜一度成为充饥的粮食,更是红军战士的救命粮。小米饭,南瓜汤…… 那首耳熟能详的红歌,就赞颂南瓜在当时的重要作用。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如今,大家丰衣足食,都过上了好日子,南瓜嫩苗竟然成了人们追寻的美食。

      席间,听徐总介绍,此处本是刘家,一个比徐村还小的村子。从前,因为此处地形好,水土资源丰富,刘姓人选择在此安家落户,慢慢发展成一个小村。刘姓人勤劳能干,生活富足,但因为人丁不旺,村子越来越小。为了确保他们享受新时代发展成果,政府决定让刘家人民整体搬迁。经过周密考察,最后选址周村路口,建成了一座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刘家,自此,刘家人搬离了世代生活的村庄。

      人,毕竟都是有情感的。可以想象,要搬离故土,刘家人该有多么不舍和无奈。这里有他们的祖屋、土地、老井和土地,这里是他们生活了许久的家园,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味道。我仿佛看到,他们离开时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的情形。

      为了留一个念想,留住血脉相传的根,刘家人离开时,把能够留下的都原貌保留。房子,池塘,古井,犁耙,风车等。只是,祖祖辈辈曾经生活过的家园,成了无法回归的故乡。

      为了让刘家人凭吊历史,纪念先人,重温故土深情。青板乡政府决定把刘家的村庄旧址保护起来。保护和开发,历来是难题,但是青板乡有他们自己的理念。他们利用老屋,修旧如旧,尽量保持村子原本的样貌。在此处建起了农家乐,刘家被打造成旅游休闲和研学基地。从这里的一砖一瓦,依旧能看到七八十年代刘家的风貌。

      我很佩服刘家人的智慧,更佩服横峰政府打造秀美山村的思路,以及徐村干部对他管辖的村子的感情和付出。通过盘活利用,老房子不仅保护得更好了,而且村民还能从中创收,带动经济效应,改善生活,可谓一举几得。

      经营饭店的就是刘家隔壁的腾家村人,他是老板也是伙计,带着对刘家故园的留恋,在这里种菜,养鸡,做老板,又做服务员,默默地陪伴着这片老屋和热土。

      我家乡也有老屋,也早已人去屋空,老屋已垂垂老矣,它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呢?也许,从刘家人和青板乡政府的刘家农家乐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晚饭结束时,已是夜晚。夜空里繁星闪烁,新月如钩。鸡已入笼,狗也躲到檐下睡去。在夜幕中,刘客人家结束了一天的接待,在“叽叽”虫鸣中进入梦乡。

      走在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夜风凉爽,树影婆娑。山水,老屋,此起彼伏的蛙鸣。于我,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宛若置身于家乡。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何晓霞:宛若故乡的刘客人家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63661.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