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许道连: 永远的六尺巷

  • 作者:淡忘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2-11-22 17:38:52
  • 被阅读0
  •   从皖南返回的途中,我特意去了一趟桐城,在细雨霏霏的傍晚走进了令人仰慕的六尺巷。

      到了桐城你不管问任何人,妇孺皆知都会给你指向去六尺巷的路径。我按照路人指引的路线,在老街上走一段路便在一巷口处,看见耸立着一座高大浑厚的石牌坊。仰望着牌坊,上书“懿德流芳”四个红色大字,经久月岁的侵蚀,已有深红变成了浅红,在飘飞的雨丝中若隐若现,愈加显示出其年代的久远。牌坊下方端坐的四大四小的石狮子,经雨水的冲洗,更显精神和灵动。青灰的院墙透着历史的厚重,绿树掩映下的六尺巷也多了几分的安静与祥和。

      过了牌坊,眼前是一个扇形的花岗岩照壁,前后两面分别介绍了张英父子的简历,六尺巷的典故以及变迁。行人至此,无不驻足品读那文字背后的故事。

      清朝大臣张英祖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想占用张家的空地,张家人也要在那建房,于是便写信告诉了张英。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便写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让墙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接到书札便主动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被张英的大度所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于是,因为这首诗,就有了六尺巷;也因为有了这首诗,才使得“六尺巷”成为了一枚熠熠生辉的符号。历经三百多年,它所蕴含着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如同此刻的雨,荡涤尘埃,润物细无声。

      再住前行,有一片休闲场地,因为露天,木质的座椅已然湿透,若是晴好天气,这个时段应该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休闲长廊里定是一座难求。此时,只有长廊下垂的藤蔓和廊亭旁的花花草草,在静静地吮吸着雨水,等候着明日的朝阳。我想,人世间浮华名利,不必争抢,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多分理解,多些谦让,社会就更显和谐和文明至上。

      此时的巷道已亮起了灯光。深灰色的墙体透射出沉稳、庄重。鹅卵石铺就的路面光滑铮亮,幽深亮丽的巷子,荣辱不惊地在那诉说着三百多年来的文明进程,潜移默化地感染着经过巷子的每个人。使行人每一次经过,脑海中礼让的烙印便加深一次,心中那道德的种子,也见长了三分。

      站在巷中,我仿佛看见了三百多年前,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京城尚书府邸的书房里,烛光闪闪,张英正伏案疾书。稍顷,张英将书信折好交给一旁站立之人,此人躬身退出。旋即听到府邸门外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声音渐渐消失在那个雨夜。数日后,千里之外的桐城,也就有了六尺巷。

      一个人,走过六尺巷,便走进了一段佳话,走近了一部历史。六尺巷很短,仅百米左右,然而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走得出、走得完;六尺巷很长,它走过了三百多年,承载着谦恭礼让的美德,传承着文明精神,走到了今天,正在走向未来和永远。

      我离开了六尺巷,耳畔确萦绕着一首歌,正弥漫于心田:

      我家两堵墙,

      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

      相隔六尺宽,

      包容无限大,

      和谐诗中藏……

    【审核人:雨祺】

        标题:许道连: 永远的六尺巷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4841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