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抒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过路青龙桥

  • 作者:屈振洲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6-04 17:04:23
  • 被阅读0
  •   无数次过路顾盼,无数次旧事重温,又无数次在腔激动不已,只在这深山里一个小小的过路火车站。青龙桥,站虽小,却记录于中国近代史册,镌刻于华夏子孙记意,张扬亿万国人的意气。至今在未显糙黄的史页上遗下一笔永不褪色的光烨。但凡闻睹,谁都会为之抛洒一息敬肃之情。

      越过往昔,夏日的小站早已蜕却历史的纷扰喧嚣,鲜明艳亮的绛储车站屋顶犹如现实社会注入的鲜活,将群山碧绿一点红深藏于陡耸长城的峰峦之底。走近小站,三扇拱形门侯车室、唯一的站台和零星几根平卧的道轨好似孤守时光寂寞,只有詹公天佑的墨色雕象直竖,且神采弈弈,其目光似透过萦弥山阿的淡岚薄雾,仍向历史深透望去。

      已往尽管不堪回首,但谢世英魂一腔碧血肝胆足可慰藉后来人,当年列强面前有涉民族尊严的那口气儿最终由詹公给争了,至今想来仍淋漓痛快。在清末筑路风潮中,正值洋人散播“修建京张铁路的中国人还没有诞生”时,詹公毅然从英俄手中拔取头筹,抢得筑路权,将筑路队伍开进京张筑路工地。其时,清王朝行将崩溃,用赔款割地一纸纸“和约”撑不起一个孱弱腐朽的清王朝政权,许多爱国有识之士投身于实业救国之际,詹公首创中华工程师学会,在“筑路”这个中国最需要最大空白为华夏铺筑了首条完全属于中国人的铁路,在列强和国人面前勇敢地竖立了“中国人的光荣”。这也是近代华夏第一次用建设实绩向世人宣告,内外受屈辱的东方民族一旦站立,完全有能力建设现代化。

      修22里关沟路,打通居庸关八达岭等1645米长隧道,犹如当日时局那样维艰,而跨越青龙桥地段即为维艰之中第一险要。火车爬3%度沟坡昌险极而犹可,但要绕过折角的山沟死弯就难上作难了;于是建成的青龙桥“人”字形路轨,一举解开了修筑京张铁路的死结,按计划用四年时间完成全线铺轨任务。当这段历史引发后人可歌可泣感慨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大工程施用的竟是驴骠运输,铁锤钢纤凿石,手拉风箱炉火烧锻;工作环境竟是那荒寒崎岖不平山沟,坚顽粗砺工地等。如今,当时施工的实际情景又显现在侯车室内悬挂的照片上,虽时空转换近百年,让人看了还是既感酸痛也感悲壮。

      不过,青龙桥的“人”字轨最终铺就的是人,一个封闭僵固政治架构内在祖国建设上力求有所建树的近代爱国工程师。青龙桥,是用铁路工程塑造的詹天佑,原汁原味的它,一轨一钉都解析一个历史人物的习习风韵。由此让人想到“时代造人俊”,尤其是时局晦暗国运凋弊当儿,更是一代志士仁人秉怀立过之时。“饮冰肃事,怀火毕命”,詹公虽身着西装,但与我国历代忧国忧民者气韵一脉相承,既受命于国,就不惧艰难险阻,决毅成就一番事业。眼前雕像,詹公的目光深沉自信,全身辉映决意成就一番事业的气度。

      詹公目矢当今也不落空的,就在离“人”字轨西北不远的隧道上方,八达岭长城沿山脊盘旋,那里旗幡招展,以攀登长城为内容的旅游事业正如日中天。而许多人来旅游也一定先伫足青龙桥,然后再它往。如果詹公当时没想到修路日后可供人和平生活消闲娱乐的话,而现在不乏有人用一条历史红线将今昔变化暗中联系起来。中国人一向尊崇英杰,大变革的20世纪,所有前伏后继的爱国者当然不会被后人忘怀;詹公向当时列强强争部口气儿,在修筑“人”字轨上执着地付出聪慧和精力,原来只是为了一点,华夏得强盛民族得幸福自由。缘此,詹公的近似用原始方式建设现代化的行为也因此在人们心中变得那么有分量那么受人尊重了。尤其那“人”字形道轨,每次目睹都是内心一次审度一次感怀,无论上行下行,锃亮的道轨都是由一处向嶙峋山崖走去,被阻后又退向另一处。这正是当时社会背景的缩影,报国的前行者面对壁垒森严的统治只有曲线进取了。这种工程上的退进方式不仅在证明一个建设者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华夏民族的气质,而当时洋人恰恰无此变通之想。惯用韬略谋划的民族,其智慧不仅用在攻战,用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上也一样出奇效。

      过路青龙桥,就是涉足北方幽燕深山中一个宁静和历史原貌的小站,目览中国近代史一孔闪光的橱窗。不仅没有像过路其它山沟那种闭塞控扼的感觉,神心却意外地那么宽舒畅朗,因为走过这里的山体沟壑就如同走近近代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段史迹,贴近当时一个爱国者宽阔坦荡的情怀。

    【审核人:雨祺】

        标题:过路青龙桥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shuqingsanwen/63773.html

        赞一下

        发布者资料

        忆往昔忆往昔
      • 会员等级:文学探花
      • 发表文章:20篇
      • 获得积分:411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