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伤感散文
文章内容页

周国彪: 我的母亲

  • 作者:周国彪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4-05 00:34:47
  • 被阅读0
  •   2022年正月初六,傍晚六时三十分,我的世界天塌地陷,一片混沌与黑暗:我最慈祥、善良、视我如命的母亲,因突发脑出血,未曾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带着对儿女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

      母亲的一生勤劳俭朴,无私付出。

      1943年9月9日,母亲出生于葛源镇葛源村大姓刘家,兄弟姐妹六人,上有两个哥哥,两位姐姐,下有一个弟弟。由于家境贫寒,瘦小的母亲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挖野菜、打猪草、砍柴火、做家务……母亲的能干就是小时候练就的。

      二十岁那年,母亲经人介绍与父亲结婚,次年生下我,后又相继生下了四个妹妹。奶奶在我父亲年幼时就已去世,爷爷不常在家。父亲自我出生不久后,一直都在外地工作。因此,家里一切事务全由我母亲一人操持。在全民饥荒与贫穷的60年代,穷乡僻壤的乡村生活,那种艰难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想象,何况我的一场大病于原本艰难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那是在我满周岁时的一个晚上,我突发高烧不退,母亲心急如焚,寝食难安,连夜背着我走十华里的羊肠小道,送往当地医院求治。由于当年的医疗技术落后,最终导致我右腿残疾。为此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悲伤崩溃。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母亲没有倒下也不能倒下,一直没有放弃对我的治疗,在做好家庭一切事务外,从不间断地带我到贵溪、罗桥、上饶等地四处求医问药,只要打听到哪里有名医,就立马不辞艰辛奔赴前往。那时交通十分不便,去一趟外地,要步行几十里路,再转几趟车,费尽周折。至今像烙印一样刻在心里的印象是,一路上被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扛,在温暖的怀里抱,在踏实的背上背。母亲为我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难以言表。从此,母亲的一生为我牵绊,为我欢喜为我忧。

      为了给我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随着四个妹妹的相继出生,生活压力更重了,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开支。为补贴家用改善生活,母亲把我和几个妹妹安置在家,委托邻居老人帮忙照看,与村民一起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母亲在生产劳作中任劳任怨,无论是在生产强度还是在生产进度中都可与男劳力争锋,甚至比一般男劳力更强,母亲凭着那份顽强执着的工作精神,深深地打动所有村民的心,也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和敬重。在女劳力中每年都评定为最高分。在出门挣工分期间,一年到头,多半的日子里,只要生产队出工铃声一响,母亲便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似的带着工具去上工。收工回家,母亲自己经常是以红薯片、萝卜干、南瓜就着很稀的粥吃,给我们吃的却是香喷喷的大米饭,很多时候因要做家务及护理年幼的孩子们,还来不及吃饭,听见村里出工铃声就带上几个红薯匆忙出门了。母亲除照料我们兄妹几个生活起居外,还有忙不完的家务事,家里家外,灶前灶后,就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一直在转,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稍有些时间就去自留地种菜、除草、施肥,农闲时节,就为全家人缝缝补补。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一边督促我们学习一边纳底做鞋。每天晚上总是要等我们兄妹熟睡后,她熬到深夜实在是疲劳了才休息。

      母亲的一生是忘我的一生,在她心里永远只有付出,不求回报。

      她这一生都在为子女,为亲人着想,她将自己全身心的爱无私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家。可她自己,不要说在艰苦年代了,就是在生活无忧的今天,也是俭朴惯了,从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家人给她添置的衣物,稍稍高出她的心理价位就会埋怨好一阵子。就在母亲走后的几日里,我们为她整理衣物,还发现有好几件新衣,母亲竟没舍得穿,还未拆除商标。母亲一日三餐给我们做饭烧菜时,还不等菜全部做好就催我们先吃。等菜全部上好后,她还要把厨房里里外外全部打扫得干干净净,待我们都吃饱后,这才拿起碗筷吃我们剩下的剩菜凉饭。无论我们怎么劝导,她就是不听,还说:“我喜欢一个人最后吃,又吃不了什么,不用管我。”几十年如一日,除过年外我就从没有看见过她与我们同时上桌吃饭。母亲除一日三餐食量很小,每顿就爱吃些青菜、豆腐、腌菜等农家基础菜,也从不吃其他零食。但对儿女亲朋却极其慷慨大度,倾尽所有也心甘情愿。为了让儿女能吃上一顿好的,每天花心思,变花样用心改善伙食。常常是满桌菜肴,她自己要吃的才一两样。看着儿女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她慈祥的脸上便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母亲最幸福的笑容,但也是我心底最为心酸的笑容。

      在我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后,为了让我安心工作,照顾我和孩子的生活。母亲带着四个妹妹从老家关田举家搬到了镇里街上与我们居住在一起。

      本以为告别了乡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不用去田地里耕种,可以享享清福。然而母亲勤俭持家,操劳家庭的风格习惯不仅一点未改,反而日渐更盛。帮我带孩子、给妹妹们操办婚事,四个妹妹结婚后孩子相继出生,母亲更是忙里忙外,除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外,还经常去四个妹妹家帮忙伺候月子,照顾孩子、分担其家务。

      在母亲心里,我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的希望,也是她一生的牵挂和守望!然而,我最亲爱的母亲,您又何尝不是我这个儿子以及全家的灯塔和方向!您才是我们这个家的天,您才是我们心里的坚强支柱。在妈妈眼里,我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也是她永远放心不下需要悉心呵护的小孩。每当我出门上班,她总要将我送至大门口,直到看到我背影远去才回屋,离开她视线后,她心里就一直挂念到我安全回家。中途不放心,过几分钟还得电话询问到达情况,每到了中饭晚饭时间,必得来电话催我和妻子回家吃饭。白天如此,晚上值班更是如此。我母亲这样的关爱方式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直至母亲离去那天,一天也未曾落下过。

      母亲柔弱的外表藏着一颗坚强柔软的心。她体格单薄,经常感冒、腰酸背痛,为了不让我们担心,从未在我们面前表露过她的难受,总是把身体的痛埋在心里,一个人默默承受。她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儿女的感受。

      母亲十分爱干净,为家人洗衣做饭后,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打扫清洁卫生上,这是母亲一直以来的生活常态。

      母亲一生勤俭持家,共为我们建造了三栋房子,老家两栋,街上这一栋,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楼房。在母亲日复一日的用心经营下,三十年的老房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十分干净,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光亮、整洁、舒爽,凡到过我家的客人无不称赞。

      母亲是一个宽厚,有情怀的人。对子女、儿媳、女婿、孙辈如此,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也是如此,对以前帮助过、关心过我们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并多次嘱咐我们不要忘记,要记得感恩。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对亲人要用真心真情去对待。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镇上,母亲对待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无论是对年少者还是年长者,无时无刻不是那么亲切和善、宽宏大量,敬人让人。从我记事起,就从没见过母亲放大声音和人说话过,也从没听见她埋怨过谁。和人说话聊天总是轻言细语,让人如沐春风。无论遇到任何事情,任何困难,任何委屈,母亲也只暗自落泪,总把笑脸扬在脸上,从不把负面情绪带给我们,让我们为她担心。

      我们家姊妹多,来往客人也多。为了减少浪费又能改善家人生活,也让大家吃上原生态食物,母亲每年都自己养猪养鸡养鸭。自己精心饲养,却从不舍得吃一个鸡蛋,除了供我和家人食用,略有剩余,便送于亲人朋友。好客情怀是我母亲一大特点,由于我家落于镇里街中心,对于来往家中客人,母亲打心底里高兴,并热心接待。为能方便及时应对四方来客,母亲平时均储备不少食材,所以客人无论什么时候来我家,母亲不用去菜市场,总是能像变魔术般立马就能做出满桌可口菜肴来。为此,我家被亲人们称为“最暖的家庭驿站”。

      母亲对亲人那种深入骨髓的爱,珍藏于心尖的情,流露眉宇间的喜悦,是母亲一生的情怀,让我深深懂得,人世间最珍贵是亲情。

      母亲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在我心里却是一位无比伟大的女性。她一生坚强、善良、忠厚、勤劳、俭朴,是我们子女心中永远的标杆,她身上所有的品质也是我们永远享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母亲直到临走时,也没给我们子女增添一丁点麻烦。母亲,你为何不给我们做子女的一次机会呢?让我们在您膝下尽孝,哪怕让儿子给您喂一次饭,帮您洗一次脸……

      千言万语也诉不尽儿子对您无尽的思念和眷恋,泪如泉涌也流不尽儿子对您深深的亏欠和悲伤。我深深知道,母亲走了,是带着她对我们心心念念的牵挂而离开我们的。

      母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如今已成为了一种追忆,一种念想。我们这一世的母子情,就是翻遍字典里所有的词都不足以诠释!

      这一生,我为有您这样的母亲而感到人间值得!为有您这样伟大的母亲感到无比幸福、无比自豪!

      亲爱的母亲,您若不弃,来世我还做您的儿子,尽情地承欢您的膝下。祝我最最敬爱的母亲一路走好!天堂无恙!

      后记:

      在母亲离去的那些日子,老家所有族人闻讯后,立即动身赶往我家,帮助料理母亲后事并安排值夜守灵以及有关事项。母舅等亲人们闻讯后也第一时间从各地赶来吊唁,协助办理母亲后事。在我备受打击和心情极度悲伤之时,是您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和真情抚慰,是您们增强了我对生活的信心和自信。

      在此,我代表我父亲及全家对您们的帮助致以深深的感谢!感谢您们对我母亲生前生后的关心帮助,感谢您们对我全家的陪伴与抚慰!并向您们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审核人:雨祺】

        标题:周国彪: 我的母亲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sanwenshige/1335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