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赵树丛:福有根基善有源

  • 作者:黄传瑞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1-12 22:23:18
  • 被阅读0
  •   前不久,见到夏树了。他兴奋地告诉我,六安锡元堂续修《夏氏宗谱》大功告成,就要送厂印刷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家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翻开浩如烟海的史书,那些标志历史发展的符号,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时世英雄,唯有民间自发编纂的各类宗谱、族谱、家谱、堂谱,记载一个又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传承脉络,是鲜活的历史记录,也是珍贵的文化史料。锡元堂《夏氏宗谱》就是这样一本书。

      夏氏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甚至可以追溯到国号为夏的大禹。对我来讲,禹是传说和古书里的。在我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夏氏有三个名人是我所熟知和敬佩的。

      我是山东诸城人,在我到安徽工作之前,如雷贯耳的夏氏名人,我知道两个。一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夏明翰,他在就义前写下的绝命诗,我第一次读到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这个名字,和共产党这面旗帜一样,是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在我的脑海里夏氏还有一个名人就是夏菊花。我上小学的时候,家中还没有什么电视、电话,更没有现在的网络、智能手机,唯一的娱乐大餐就是看露天电影。每次放映正式的故事片之前,总要播放一到两期《新闻简报》,报道的都是国内的重大新闻,主角是当红的国家领导人和那些忠于毛主席的工农兵,也会报道一些科技发明和艺术成就。夏菊花这个名字,我就是从《新闻简报》中知道的。她的杂技绝活《顶碗》,柔美、惊险、刺激,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小伙伴们最喜欢的节目。有时候为了看她那一期的《新闻简报》,我们都要跟着乡村放映队跑好几个村庄。

      1998年,我从山东泰安市长的岗位上交流到安徽安庆市任职,才知道夏菊花是安庆潜山人,并不姓夏。她1937年出生在潜山一个徐姓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5岁时被父母送给马戏班子的夏老板做“压子”之女,从此改为夏姓了。马戏班炼狱般的习艺锻造和夏菊花的天才聪慧结合在一起,打下了扎实的艺术根基,解放后,群众文艺的繁荣,让她的艺术芳华大放异彩。她的《顶碗》不仅我们年轻人喜欢,毛泽东、周恩来、胡志明、西哈努克亲王等都很喜欢。她的杂技艺术还拍成了电影记录片《春燕展翅》,在国内外都有巨大影响。夏菊花在湖北工作,她的艺术成就是在武汉造就的,但安庆人、潜山人都以夏菊花为荣。潜山的徐姓、夏姓,都认为她是族中的骄傲,可见宗族的闪耀和传承,最根本的还是人,济济绳绳绵延不断的宗族史、家族史,就是那些一个又一个普通百姓的历史,是大写的“人”创造的。

      我到安徽省政府主管三农工作后,又认识了一个夏氏人物,就是这次推动续修锡元堂《夏氏宗谱》的夏树,他当时是中央新闻单位《农民日报》驻安徽记者站的站长,也是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新闻记者。他的原籍是六安固县寺,在锡元堂《夏氏宗谱》中,他是第十四世。

      夏树是一个红三代,他的爷爷锡元堂十二世夏汝锡是一位老红军。1928年,在夏树父亲夏子良还不满一岁的时候,夏汝锡因参加中央红军而被迫向大别山深处转移,离开固县寺之前,他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回到家中见了妻子魏秀兰和襁褓中的儿子最后一面,给妻儿留下了一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钢笔,便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解放后,人民政府给夏家送来了烈士证和光荣牌。那支钢笔成了后人对夏汝锡思念的惟一寄托,也是精神支柱和红色传承,也是锡元堂这个宗族的光荣和骄傲。

      可能是祖父传下来的那支钢笔的红色力量,使夏树成长为一个很有建树的、始终愿意为农民奔走呼号的媒体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事业火一般的热情,对农民亲人般的感情。他为了报道淮河水灾,走过千里淮河,深夜在大堤上翻车,歪脖子大柳树救了一命;他为了调查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乱收费问题,从安徽舒城跟车一千公里到山东冠县,深夜在宿州遭到过扣押;他因报道小岗村书记沈浩同志的事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得到了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他第一个报道邓小平黄山之行,在《安徽经济报》上登了整整一个版;他和三农专家孟富林有忘年之交,他和三农理论大咖刘奇亦师亦友,他和小麦专家胡承霖教授、马传喜教授、乡村医生郑万全挚友情深,他还是开农村改革之先河的小岗村的荣誉村民。他写了几千篇三农的新闻报道,获得了一橱柜各种奖励证书,其中就有四次中国新闻奖、国务院特贴专家和新闻专业正高二级的红色证书。

      夏树的父亲夏子良1948年离开固县寺,参加渡江粮的筹集工作,此后长期在苏家埠一带的人民公社和乡镇政府工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对农民的风俗习惯有高度认同。他在去世的前一年,对夏树说过,家存的《夏氏宗谱》在国民党反共清算中被焚毁了,他希望能找到一套同样的宗谱并加以重修。

      近几年,夏树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多次回到六安遍访宗亲,寻找父亲在世时念兹在兹的家族宗谱。终于,在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车畈村夏克贵家里,寻到了一套六卷保存完好的创修于民国十三年的《夏氏宗谱》,在谱中还找到了他爷爷夏汝锡的名字,让他喜出望外。他牵头将这套宗谱用现代扫描技术进行了翻印,分别捐赠给了六安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予以收藏,永久保存。

      夏树在新闻出版界是一个知名人士,他平时工作繁忙,还有若干的讲课、写书、编审的任务,他能挤出时间精力,聚合锡元堂夏氏英才,成功续修了这套具有百年历史的祖谱,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喜可贺。

      “福有根基善有源”“树当入夏倍丰繁”。宗谱,是记载家族延续传承的民间书籍,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寻根扬善,安道传家,记录着自己生生不息的历史根脉,记录着社会的延续发展,就像涓涓细流融入中华民族之历史长河。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写过《祭黄帝陵文》,开篇明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续写“人”的历史,守护百姓的家传,就是胄衍民族的历史,是一项永恒的事业。

      我由衷地祝贺六安锡元堂《夏氏宗谱》续修成功,祝福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兴旺发达!

      (2022年11月于北京)

    【审核人:雨祺】

        标题:赵树丛:福有根基善有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53670.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