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节日散文
文章内容页

苗家宴· 散酢肉

  • 作者:陈彩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1-20 10:05:46
  • 被阅读0
  •   印江苗族十二宴席之一的“散酢肉”,这个历经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了传奇。凡是来梵净山区赴酒宴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席上的散酢肉。

      过去,梵净山区苗乡寨子人家办酒宴,人们吃完酒席回家,都会用一根细长的竹签穿着一串酢肉,拿在手上回家孝敬老人。外地客人见此情景,大为惊讶,总觉得怪怪的。那时候,还没流行饭桌上“打包”,于是这种习俗便成了外地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是民族集体的记忆,印江苗家风味酢肉也不例外,印江苗家酢肉的做法来源传说,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

      据传古时候,印江苗寨里有一位孝子,家里很穷,母亲是一个瞎子,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孝子为谋生养母,就在另一个土家族村寨一大户人家当长工。有一天,大户人家办喜酒,桌上有“酢肉“这道美食,可是长工身份卑微,不能坐席吃饭,主人便给他挟肉,一共给他挟了六块“酢肉”。哪知孝子一块都舍不得吃,心想母亲已经三年没尝到肉味了,便起身寻找一张笋壳叶子包好藏进腰带间,准备回家孝敬母亲。长工饭后忙完杂活,急急忙忙上厕所,一不小心,裤腰上的肉掉到厕所地板上,孝子心如刀绞,心想我怎么不细心把肉掉到如此肮脏的地方,于是就把肉拿到河里准备洗干净拿回家给母亲吃,他一边洗一边哭,惊动了神灵——观音菩萨。当他抬头一看,怱然来了一位很富态的老太婆。老太婆问他哭什么,孝子告诉了实情,老太婆对他说,傻孩子,笋壳叶不会弄脏酢肉的。孝子不信,还是洗得干干净净。老太婆告诉他,酢肉好吃全是因为有香喷喷的米粉香味,洗掉了米粉反而没有了香味。老太婆边说边从衣袖里拿了一叠干净的笋壳叶子,让孝子重新包好,但孝子还是狐疑不定。老太婆故意装着很羡慕的样子,假装咂嘴流口水。孝子马上递了一块叫她尝尝,老太婆故意吃得津津有味。孝子看到人家这么富态的人都吃得这么香。方才打消疑虑,高高兴兴地跑回家,把肉递给母亲吃。看着母亲吃得那么香,他却哭得越是伤心,觉得对不住母亲,很久没让她吃到肉。孝子这份孝心再次打动了藏在暗处的观音,决定再帮他一次。当晚,孝子的母亲梦见有人对她说你的眼睛好了,可以睁眼看你孝顺的儿子。梦醒后,仿佛有人用鸡毛沾着水扫着她的眼睛,觉得眼睛清凉,忽然一下子就见到了光明。孝子的故事在全村传为佳话。从此,人们凡是在寨子里吃酒席,只要有酢肉,都舍不得吃,用竹签子穿成串拿回家孝敬老人。久而久之,吃酒席挟酢肉回家就成了邛江苗族的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一种孝道文化,沿袭至今!

      印江苗家吃酒席的宴席,桌子为八仙桌,每席坐八人,也有将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八仙桌并在一起,称为拼席,也有十张桌子并在一起,叫“长桌宴”,也叫”长龙宴”。

      酢肉以五花肉为佳,因为五花有五层,每一层都夹有瘦肉占多数,肥肉少数,营养丰富,可以改善贫血,补肾,滋阴,促进发育。

      酢肉蒸吃很细嫩,用竹蒸笼蒸出来格外清香细嫩软和回味无穷,其它的鸡鸭鱼等称为大菜,酢肉称为独特孝道莱。竹蒸笼蒸的酢肉就是每块切好的五花肉,加上少量食盐,嫩肉粉,花椒,邛酱等,用碗装好,放在竹蒸笼蒸熟,用土碗一碗端上桌子时。蒸笼蒸酢肉不管是主家的制作,还是客人吃法都很有讲究,制作蒸笼蒸酢肉的时候,用五花肉切成长方形块状,每块重量5钱以上,每个来客每人不得少于五块,古时定的规矩为六块,客人吃酒席也要讲规矩,上席后,席上八人,挟酢肉时,要相邀一起动手,每一轮每人只能挟一块,每人都要挟到,直到五六轮后,席上的人把酢肉挟完了,如桌上的酢肉都是平均分配到席上的八位客人,不论年纪长幼,也不论身份贵贱,谁也不能多吃多占,如果蒸笼里的酢肉块数在做的过程中,不小心数错了,数量少了,席上的客人可提出来,主人家要及时补上,个人挟酢肉时也有一个严格的规矩,这是一个讲孝道的规矩,是一种孝道文化,家中有父母的,要打包拿回家父母吃,特别是家中有祖父母的,就要先给祖父母先吃,当然你也可以全部不吃,拿回家和家人共享,不会有人嘲笑,因为酢肉很细嫩老人没牙齿了,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吃,这就是孝顺,懂规矩,如果有的不孝顺吃得一块不剩,空手回家,人们嘴上不说,心里却认为那人不讲孝道,被人瞧不起,传说这种习俗流传到今。

      在过去生活贫困时期,有一家办酒席,全寨人有肉吃的说法,现在随着苗寨人家生活水平提高,挟酢肉回家的风俗习惯,依然还存在,只是竹签换成了塑料袋。

    【审核人:雨祺】
        上一篇:腊月腊八香
        下一篇: 年|散文

        标题:苗家宴· 散酢肉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eri/8337.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