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节日散文
文章内容页

毛小平:乡土民俗 · 嫁娶

  • 作者:毛小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3-31 00:08:26
  • 被阅读0
  •   姻缘本是前生定。一对新人建立婚姻,是缘分。俩人在婚姻上失之交臂的是有缘无分。以前两家结为姻亲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归根结底地说,门当户对的姻缘是对子女的最好关爱。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得三媒六聘;这不但是讲究礼制,也是对子女的一种责任,一种关爱。正是:明媒正娶娶的是守节知礼,大红花轿抬抬的是完璧之身。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且看我们这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结亲过程:

      # 做媒

      常言道:天上无云不落雨,地下无媒不成婚。媒人在两家之间是否能结成姻亲,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媒人称红娘、媒婆。我们这叫她媒人公。为什么称其为媒人公呢?因为做媒不但是份技术活,还是件体力活。媒人在接受男女方托媒后,要讲究有分寸的说话技巧。一直都这样说:“媒人不打哄,两家哇不拢。”其实也不是要媒人天花乱坠地乱说,只是在好的方面进一步多夸夸而已。体力活方面主要是表现在牵线的过程中要两头跑。人们常说:“女方不松嘴,媒人跑断腿。”不但要在女方赔笑脸好好说话,还要当两方的传话筒,着实不容易。

      媒人有专业的,也有非专业的。专业的媒人大都是坊间妇女从事的行当。她们也曾拜年长的媒婆学艺,算是一门正当的行业技艺。以前的媒婆一般要抽烟(烟丝,以前没香烟),手上拿匹手绢,这是标志性的。媒婆上门做媒,并不是每桩亲事都能成。行有行规,她们也有三不做:一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不做媒,二是好吃懒做的不良青年不做媒,三是不清白的人家子弟不做媒。

      不求家财万贯,但愿儿女一长。一般当龄青年有一技之长,或是清白勤俭之家的子弟,是女方家长的首选。以前的婚姻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媒人也没办法。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男方当时托媒的礼品,媒人不管说没说成都会收下,不会退还。这就是常说的:“成不成,酒三瓶。”以前许多人们能成为亲家,不一定需要媒婆;也有家中内亲相互做媒撮合的。有他们做媒的亲事,一般都能成,一是信得过,二是拉不下面子。还会在接下来的礼节上省去好多程序,能做到一切从简。

      #相亲

      相亲是当龄青年最兴奋愉悦的事。当家中儿子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就会托媒人说媒。他们会带上礼品到媒婆家中说明来意与具体情况。礼品一般都是两斤黄烟丝和两斤酒。如果是大户人家还会给些跑腿钱。媒人应承了差事,不管成与不成,礼品是不会退还的。毕竟三十六行度众生,对于这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都能理解。

      媒人初次到女方上门,女方的母亲接待媒人,装了茶围坐一起,寒暄一下进入正题。媒人把男方的基本情况相告,告知的信息有:是哪里人、什么家境、多大年龄、从事职业、长相如何等。女方通过这些信息,便可做出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符合女方父母的期望,可以选个日子,女方的父亲便让媒人带男孩来看看。媒人与女方父母商定日子,媒人便转回男方向其父母说明情况,此时也算有了个好的开始。如果此次是带大户人家子弟去相亲,女方也是相应的人家;媒人带男孩初次登门,礼品相对丰厚些。媒人与男孩进门,厅堂的桌上已摆好点心茶水。此时有舅舅、姑姑、姨娘等内亲相候,他们是来作参考的。同样由女方母亲相迎,将媒人迎进厅堂入坐喝茶。男孩要在天井处站立小会,上面是女孩的阁楼,也就是闺房。女孩透过阁楼的窗户棱口望向下面的男孩,心中自有盘算。待男孩走进厅堂入坐喝茶,女孩母亲便起身向阁楼走去。见到女儿后便问:“此青年中意否?”此时女孩中意便红着脸点头,不中意便摇头。女孩的母亲心里有数了,便来到厅堂。留媒人吃午饭了事情可成,退还礼品就是告退了亲事。如果此次带的是一般农家的子弟,那么,女方也是一般的农家家庭。门当户对是基本情况,当然,高攀的亲事也有。媒人同样领着男孩去女孩家里登门提亲(男方称相亲,女方称提亲)。男孩也会提上礼品,也由女方母亲接待,也有内亲在坐相陪。女孩会在房间将房门稍微打开,透过门缝看向男孩。也有女孩在厨房做着家务,由媒人与女孩母亲带着男孩去让他们见下面的。同样,通过女孩的意愿,同意了的留下午饭,不同意的退还礼品走人。一家养女百家求,女方有人提亲是好的,不管是谁也不会说什么的。

      #打破

      说实话,打破不是什么好事。是一种行为丑陋的表现。这种行为就是中伤和提出反对。比如某村男青年说了门亲事,他家与村里某人家不和,那么,这家的妇人就会到女方家去打破(说男方坏话)。有些女孩的家长就会听信,之后就会借故推掉这门亲事;不会去考虑来说是非者,已是是非人。有些是直系亲属也会打破,他们是掌握了一些实际情况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方更是不会给其回旋的余地,亲事肯定会翻了(吹了)。

      这种情况一般而言是少的。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与人为善的。他们深知“宁拆十座庙,不拆一门亲”的道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普通民众很大程度上,都在坚守与人为善的道德底线,构建和保持着乡村一直以来的和谐。

    【审核人:雨祺】

        标题:毛小平:乡土民俗 · 嫁娶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eri/1307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