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评论:“庖丁”徐潋:做一点,自己能够分享的事儿

  • 作者:清泉石上流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1-11 23:53:40
  • 被阅读0
  •   “庖丁”徐潋:做一点,自己能够分享的事儿

      ——读《半管笛语》致恩师徐潋

      曾佐然

      躲开喧嚣的讨论会,我悄悄地跑到书店,购买了一本徐潋老师的《半管笛语》。捧读起来,我又想起了他的那节课《庖丁解牛》,觉得庖丁解牛这一成语用在《半管笛语》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认识徐潋老师是三十三年前的事。那时,我在泸县二中读高二,他来到我们学校实习。留存我的记忆里的,是他给我们上的一节文学欣赏课《庖丁解牛》。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依然记得那小试牛刀、怡然自得的神情。我始终认为,我对文学的向往,始于对徐潋老师的崇拜吧。

      虽然有一课之师的名,但工作后,我们是聚少离多。偶尔参加文学活动能见上一面。因此,每当有人谈起徐潋,我都会骄傲的地说:徐潋啊,是我的老师!虽然很多人都会很诧异,徐老师咋有我这么“老”的一个徒弟呢。徐老师也多次介绍我是他众弟子的大师兄。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出自《庄子·养生主》)。三十多年来,徐潋老师专注于泸州本土文学,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散文、诗歌无一例外成了他的牛,练就成一个活脱脱的庖丁,结集出版了《半管笛语》。

      读《半管笛语》,我是读得十分缓慢的。因为每一篇文章里的“牛”,我大都十分陌生,徐老师评论的观点、角度,激发我有阅读原文的冲动。如果不读原文,咋能知道评得恰当否?

      比如《简论〈巴蜀豪侠〉的悲剧主题和历史意义》一文,就较好地引导我阅读刘盛源老师的小说《巴蜀豪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刘盛源)小说艺术上有丰富的想象力,配上他所创作的古诗、古词、俚语、对联之词句,让读者有瞬时穿越千山万水的心境;又没有揉碎现实而似炼狱般情感的梦幻,也不让现实而活着人的感受到真实的真与真实的实的生活。这就是刘老师的小说走向,有其自己的命题思路。”有了这样一把刀,我再去阅读最近出版《万慎传奇》一书,也就容易得多了。

      读《半管笛语》,购买泸州作家的作品,成了我急切的行动。《半管笛语》这一本书将是我今后一长段时间阅读的指南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半管笛语》,知道徐老师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的人。他的每一篇评论文章,里面都以众多名家的观点、专著的理论作论据。其中的观点、论据都成为他的一把把牛刀。而这些牛刀不是旧刀,而是不断更换的时代利刃。

      在《紧扣现实生活,表达时代精神——简评曾平的短篇小说〈城市上空没有鸟〉》一文中,徐老师既用了清·姚鼐的《敦拙堂诗集序》、《老舍论创作》中的观点,更多用了2018年1月出版的《美学》,2019年第一期《求实》杂志,和2018年《中国文艺评论》第7期的文章《自厚之,则天美之——访文艺理论家仲呈祥》的观点,解剖了曾平1996年发表于《春风》的短篇小说。帮助我们理解这篇发表了二十多年前的短篇小说的时代精神、时代问题、时代思考。如若没有这篇评论,我是理解不到这些的。

      有了《半管笛语》里的评论文章,再去阅读原作,是多么的愉悦的事情。它就是一盏灯,照亮我阅读的路。

      也许是由于熟悉,或者多一些了解的原因。我更喜欢《有序无辞》里的序言。因为他少了一些引经据典,更具文学化。尤其喜欢徐老师为他的恩师李良怀老师写的两篇序。“一棵树走着、走着,就预示着一座座森林”成为我敢于“班门弄斧”的理由。徐老师敢于给老师写序,我为什么不能够写点儿评论呢?像徐老师一样,“做一点,自己能够分享的事儿”,不是挺好么。

      既然有起点,就会一直在行走。在文学的路上,我们需要徐老师“以乡土情怀,引领地方文学突围”。因为,幸福的花儿,自然会开花的!

    【审核人:站长】

        标题:评论:“庖丁”徐潋:做一点,自己能够分享的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5191.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