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汪克让:古今将相在何方——淮军将领遗存调研侧记

  • 作者:汪克让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8-29 16:35:32
  • 被阅读0
  •   30多年前,本人赴山东威海刘公岛观光,无意中与一位安徽庐江籍吴姓水兵相遇。简短交谈中得知,该年轻水兵系淮军著名将领吴长庆后裔。我遂与其在北洋水师提督纪念馆前留影,并立下亲赴淮军故里凭吊的夙愿。

      一晃几十春秋过去了,其间虽几度光临庐江,却因公务繁忙,一直与淮军纪念遗址擦肩而过,无缘瞻仰。2020年5月,机会终于来临,省文联温跃渊兄突然来电,通知我赴庐江参加“淮军将领遗存”調研活動。

      2020年5月29日至6月1日,由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主办、庐江县文联地域文化研究课题组协办的“淮军将领遗存”调研活动,在文物及遗址所在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如期进行。

      调研组一行10人,由省文联、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淮军研究作家季宇;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周志友;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有安徽文学界“活字典”美誉的资深老作家温跃渊率队。成员包括陈智、梁毅、施维奇、罗光成、鲁书妮、关民、汪克让、童凤莉等省报告文学学会作家,以及县文联主席王升等有关文化工作者。

      庐江县是淮军的发祥地,曾涌现刘秉璋、吴长庆、吴赞诚、潘鼎新、丁汝昌等五大督抚,对淮军形成、发展,以及近代中国历史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调研组尊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教诲,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淮军将领遗存现状,与所在地文史工作者进行交流互动,对挖掘淮军史料、保护淮军历史遗存、弘扬淮军将领爱国爱民情怀、提升地域文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现实和历史意义。

      调研人员怀着对淮军爱国将领崇敬之心,带着抢救和传承历史文化宝贵遗产的时代使命,冒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风险,顶烈日、冒高温,深入有关乡村荒郊,缜密察考历尽磨难的墓园及碑石,悉心辨认散落于民间的珍贵历史物件。

      庐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县以来,2100多年的深厚历史孕育了治理都江堰第一人西汉文翁、三国名将周瑜、清朝海军提督丁汝昌、抗法名将刘秉璋、援朝统帅吴长庆和抗日名将孙立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和爱国将领。其中,淮军的兴起、成长、败落漫漫征程,在庐江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参与此次考察活动的著名作家季宇先生,曾用炽热文笔讴歌以“骁勇善战”“开风气之先”驰名中外的淮军。通过淮军的兴衰浮沉,写出了中华民族百余年前所遭受的苦难。7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安徽省文联为他的专著《淮军四十年》举办研讨会。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遂被列入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书目。考察活动中,季宇先生以虔诚和谦卑心态,关注红色乡土一石一瓦、一草一木。此次,他以全新姿态再次深入淮军故里;其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的高风亮节令人感动。

      通过对众多淮军名将以及一系列战役和事件的考究,真实记录淮军荣辱兴衰历史,已成为调研组每位成员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年逾八旬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温跃渊,发扬当年深入贫困小岗村采写大包干带头人的刻苦精神,多次来到淮军故里认真调研,为此次考察活动顺利开展作出显著贡献。

      在紧张而又充实的三天内,调研组辗转8个乡镇、共查看11个历史旧址和文物遗存。包括:庐城镇吴公祠和武壮公祠、泥河镇吴长庆故居遗址及吴长庆墓、乐桥镇吴氏祖祠遗址与吴廷香墓、矾山镇刘秉璋陈列馆、圣桥镇吴赞诚墓、冶父山镇潘鼎新墓、石头镇刘秉璋墓及丁汝昌纪念馆。

      其中,位于庐江县城东大街的《吴武壮公祠》保存的最为完好。该祠落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纪念淮军将领吴长庆所建。吴长庆(1827-1884),是晚清极有影响力的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为李鸿章得意门生及淮军重要将领,曾官至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光绪八年(1882)被朝廷派遣到朝鲜,参与平息朝鲜内乱有功,深受朝鲜人民尊敬。1884年吴长庆病逝,光绪皇帝召旨“绍优恤,谥武壮”。

      该祠坐南朝北,大木殿式结构,三进两庭院,每进五开间。由照壁、门楼、庭院、廊庑、厢房、寝室、祭殿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布局井然,蔚为壮观。祠内集徽派木、砖、石雕和江南苏式浮雕彩绘之大成,以木雕最为精湛。其梁枋、斗拱、平盘斗、隔扇、梁脐等木构件,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中进大厅,巨柱驮梁,设计巧妙,气势恢弘。墙基、廊檐及庭院天井地面,均铺设着石板、石条,凿工精细,平整如切,柱基全为雕凿精美的石鼓。

      前堂陈列吴长庆生前遗物;中进大厅为祭殿,正中是“武壮公”画像,两则有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1997年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吴长庆之父吴廷香的墓地却是另一番凄惨景象。咸丰四年(1854)九月三十日,吴廷香为了抗击太平军,率团练练勇在庐江城内顽强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巷战力竭,战死于毛公祠内,时年49岁。当时,吴廷香遗体由乡人徐良友求得并藁葬在城中。过了三年,吴长庆将其改葬于岱鳌山北麓一处叫关刀地的吴氏祖茔旁。据记载:坟冢完整高大。可惜,该墓却在上个世纪文革中遭到破坏,所有文物荡然无存,一些石材石料散落田埂。

      比吴廷香墓地犹为凄凉的,应该是潘鼎新夫妻合葬陵寝的悲惨结局。5月31日上午,我们来到冶父山镇小李山燕窝地潘鼎新墓旧址,见残碑、石鼓散落路边黄土上,幸有一株可供倆人合抱的老槐树,肃静地矗立在碎石旁。

      潘鼎新(1828年-1888年),字琴轩,淮军著名将领。据介绍,遗址是潘鼎新夫妻的合葬墓,1958年平坟,夫妻尸体保存完好,被村民焚烧;棺材是上好的木料,也被当时的生产队用于修门、斛桶、水车等,墓碑被当作水塘的水跳石。墓地原是陈家的山地,后卖给潘家为坟地。

      6月1日,是调研活动最后一天。上午9点多钟先是到万山攀爬山坡,拜谒刘秉璋墓园。刘墓位于万山镇长岗行政村刘洼(牛凹)组,2007年11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庐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墓修于2010年底,翌年5月竣工。2011年5月16日,为纪念刘秉璋诞辰185周年,举行了刘秉璋墓园的开园仪式。墓园坐西朝东,三面环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墓园恢宏,由墓冢、祭坛、拜台、碑亭、墓道组成。满眼竹翠,一枕松涛,俨然成为人文景观。墓园区还建有刘文庄公祠,陈列刘秉璋生平的主要事迹。

      紧接着,调研组驱车来到丁汝昌纪念馆,该纪念馆占地面积2240平方米,是在丁氏宗祠原址上修缮和复建而成的,现为庐江县淮军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布展主要包括丁氏宗祠前厅、后厅及院落东侧走廊三部分。

      前厅是原丁氏宗祠厢房,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青砖灰瓦,古朴素雅,具有晚清时期典型的建筑风格;因被当做小学使用才在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下来。

      纪念馆陈列厅展示的吴邦国同志1994年3月17日书写的《海魂》二字,格外引人注目,笔墨中饱含对故乡革命英烈的无限敬仰;也激励千千万万淮军故乡人民的爱国情怀。

      纵观庐江现有的11处淮军革命旧址及历史遗迹,首先应该充分肯定长期以来县政府相关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其次应归功于各级政府,尤其是文物所在地基层乡村干部的认真落实、扎实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和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三是感谢普通百姓、尤其是有关族民宗亲的积极参与配合。例如,位于矾山镇刘墩街道中部的刘秉璋陈列馆,原为“刘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间,1861年遭太平军烧毁,1870年由刘秉璋捐款重建,1974年因建校拆除,占地1600平方,建筑1200平方,四进三开院,内设24间厢房;2009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6月刘氏宗亲捐资200多万元。开工重建,拟于2020年10月竣工。该工程没有动用政府一分钱,成为庐江文物保护史上的佳话。

      调研活动具体分管领导、县文联主席王升主动担责,并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淮军遗址的修复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升是此次考察活动的总策划人,也是热心向导。由于每个考察点都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因而每到一处他都是轻车熟路。特别令人感动的是,5月31日下午在圣桥镇板桥村考察吴赞诚墓遗址,为了便于调研人员现场清晰观察,他立即跳入土坑,用纸巾擦拭碑文。

      为期三天的紧张考察中,调研人员还就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诸多现实问题纷纷献计献策。例如濒临倒闭的古建筑拯救问题、散落于民间文物的征集问题、看管文物的人工报酬问题、文物修复的资金来源问题、现有文物设施安全防护问题、有关淮军的史料和民间故事整理问题、有关开辟红色旅游线路问题、有关深入发动群众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问题、有关加大爱国将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等等问题……

      庐江县号称“淮军将军县”,淮军将领在对外反侵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做出重要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调研中,作家和专家们对庐江县淮军将领遗存全景式考察调研,通过实地勘察以及与当地文史工作者进行广泛交流互动,对庐江淮军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保护遗存、挖掘和宣传淮军将领爱国爱家情怀,推动地域文化和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实实在在建设性建议。

    【审核人:雨祺】

        标题:汪克让:古今将相在何方——淮军将领遗存调研侧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2553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