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春花秋月何时了

  • 作者:林萍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8-04 22:42:58
  • 被阅读0
  •   自从李煜写了《虞美人》,往事就真的不知有多少了。一个王朝的陷落,成全了一代没落的帝王词人。公元(978年)七月七日,四十一岁的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临死的那天竟然正是李煜的生日。后世说他是国破家亡怀春梦,词赋沧桑艳句浓。李煜死的那天是为农历的七巧节,千年以后的七月七日却被民间视为情人节,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时光的刻意。弱女子小周后与李煜之间一场浪漫的爱情结束了,小周闻讯李煜死就毅然地自杀殉情,了却了一段风流债。秋天去了冬天来,李煜坟头的荒草开始衰败;已经没有人记得住他了,人们只是记住了《虞美人》。

      我还能够记得起李煜写《虞美人》的历史背景;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南唐后主李煜不问朝政,区区一笑只为千金,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里。只会吟诗作词,必然被宋朝打败。时光并没有刻意回避那一段历史,虽然封建政权更迭依旧,但李煜所作的《虞美人》依旧吸引着后世读者。春天又开始回归人间,春花盛开的烟霞笼罩碧水河湾。好事的人们枕前泪共帘前雨,香艳花间填艳词。爱情的往事大多数会拿风花雪月来喻意景美人佳,或如还有风花雪月的浪漫,还有风流韵事惹人沉醉。于是,文人墨客们写春花夏雨的缠绵,写秋叶冬落的惆怅,写得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当我们想起来一夜风雨靡,不知花落有多少时,自然就想到了南宋叶绍翁的小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任何一道篱笆墙,都关得住满园的春色;那些出墙的红杏,恐怕并不只有一枝。沉浸在唐诗宋词或者《虞美人》里的人们,在现实生活里不知道编织了多少爱情的童话。

      历史上总不泛因仰慕英雄而杜撰情节的文人,因为人们怀念霸王的神武,青睐霸王别姬里的那一份执着;于是杜撰出来的虞姬和唱,使故事情节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有了故事主人翁的脉脉温情,那些杀戮与战火就多了一些人性的温馨。通过历代文学戏曲的传唱,从而演绎出了《虞美人》这种词牌名。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一样,最突出的场面依旧还是生活的原生画面,一边是腥风血雨,一边却张扬着温情脉脉。

      从《虞美人》中可以看到就李煜虽然做了阶下囚,依旧不忘故国家园,依旧沉浸在昔日的美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能不说李煜还是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且又属于性情中人;虽然《虞美人》本不属于李煜独有,却因为李后主让人扼腕的经历而受到后世人青睐。文学与艺术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可以剥开历史的围幔进行艺术加工,让原本粗犷的人物形象升华。试想乌江渡口的那场恶战,早已弄得人心惶惶,哪里又留有虞姬和唱的时间与空间。《虞美人》作为词牌的一种,本源自于唐初教坊里咏歌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成名。其词牌格律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文体;原本由古代乐坊配以固定曲调歌唱助乐;后来逐渐地形成了被文人墨客们借来写词的词牌名。李煜写《虞美人》时,他的朝廷已被颠覆,自己也成了阶下囚,所以心中就不知道往事有多少了。李煜笔下的《虞美人》核心部分除了喟叹,还多了一些人世间的沧桑感。后世人写《虞美人》时,大多数都沾了“往事知多少”的光。因为李煜的文字里融进了太多的真情实感,且文笔流畅,不带一丁点的拼凑痕迹。因为爱情,因为国破山河在;所以就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作为南唐王朝最后的一任,他所有的幸福与威权都随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了。通过一篇《虞美人》,李煜把胸中的那种“幽恨”张扬到了美学的极致。

      把中华文化里的文字精髓归纳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诗词歌赋。那些既深邃又读起来有一点点拗口的古诗歌词赋,就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个窗口。在浩如烟海的古文体里,诗歌与词牌大约占据了现代阅读的半壁江山。这些古老的文化体裁,在其成形中被人们总结出来一些规范与框架,比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等等观点;这大约也是这几种体裁应该遵循的基本要素。词这种文体得以发展流行,应该归功于隋唐以及宋时兴起的燕乐,即是宫廷文乐。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词乐,几乎都有燕乐的影子。燕乐(也称宴乐)是隋唐时期的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最后流落到民间,在民间发展壮大,成为了酒宴之间供歌女舞乐的歌词,以供客人消遣。

      正是源于消遣文化这一原因,小时候父母亲对我们的读书管得特别紧,不让我们看这些艳词吟赋。母亲在旧时代读的是教育学,自然清楚艳词吟赋会对青少年带来什么影响。在一个家庭藏书较多的环境里,信手拈来皆是古读本,其中既有文学的精华,也有糟粕;母亲早期教我们读书的原则,男不看三国志,女不看红楼梦;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版本的艳词歌赋也在限制之列。母亲大约认为我们那种年龄阶段,应该尽量的少接触成年人的世界;当初的文化环境并不像现代年轻人,目之所及尽风流。老古板的父亲如果回家了,就会搜査我们看什么书籍,除了唐诗宋词,其它一律拿走锁在大书橱里,你只能透过玻璃窥其封面。后来我们懂得了母亲为什么不让看闲书的原因,那是成年以后看了三国志和一些古典文学以后的感悟。母亲曾经说过,古典文学里有一些东西可以吸收,有一些东西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古典的现代的武侠小说里面,贯穿着一股很浓的无政府主义,且又以宣扬血腥的杀戮为卖点,心智不成熟的年龄,应该尽可能少接触这些东西。那就如现在有些青少年也跟着成年人唱情歌,其实小孩子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就因为这些东西早已遍野山花般的存在了,让人想起来就别扭。

      到了能看三国志的年龄,自然就可以看李煜写的《虞美人》了。古典文学曾给我们以文化素养,也带给我们一些启迪;始知做人于心,出发点不一样,其结果也会不一样。青涩时光里的叛逆,让我们躲开家里的说教到外面去借书看。只是借来的书必须赶紧看完,要不过了归还的日子没看完就后悔了。于是就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后来,街上有了租书摊,比较厚的一本书租一次五分钱,薄一些的一本二分钱;坐在用老棉布围起的小巷子里,不吃不喝看完了一本书才离开。那些青涩岁月里,我们就像厨房案板上的一块抹布那些吸收着文字水分,究竟有多少时光沉迷于书摊,又究竟看了多少书就不记得了。

      似乎现在有点明白年少时不让看这些书籍的道理,如果一个人长期沉迷于这些诗词歌赋,必然连基本的谋生手段都学不会,遑论有修身齐家的本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李煜的结局就是一面镜子。南唐的灭亡,有其历史的成因,也有李煜自己的不作为。我们没听到李煜作词时是怎么样在哀叹与感慨,只留下来未知的往事知多少。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诗词歌赋属于文化的范畴,不靠文字吃饭者,这些东西只能作为消遣时的谈资,不能当成生存的资本;这样子讲应该也有些道理。生活资本的积累,需要技能与付出,文字文化只能作为一种载体,为人们提供必需的学习手段。那时候我想看关于五代十国一类的历史小说,就问租书大妈租借,没曾想租书大妈却说你小小年纪看这些东西干什么,看一些小人书就行。一来二去的看熟了,帮忙看书摊的小丫头跟我差不多的年纪,就趁着大妈不在时塞一本书让我拿回来看;我问是否收钱,小丫头眨眨眼睛做个怪相算是回答。如此,就有了免费看书的快乐。后来小丫头借给我很多所谓的禁书,卷成一团塞给我,看完了就揣在裤腰里悄悄地还给她。我有次悄悄给她说我母亲不让我看这些书,你却偷偷的借给我就不怕我学坏了。你学坏了才好,谁像你这么傻不拉几;想想也是,只有傻瓜才如此默契。直到后来我们慢慢地长大,然后各自东西,都不知道谁去了哪里。

      九十年代,我去省城最大的新华书店买教案。因为缺货,工作人员让我给总店经理联系一下是否可以给我调一套过来。电话那头的传来的声音很熟悉,但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听起来熟悉。隔天取书的时候工作人员让我直接上五楼,门虚掩着,我敲一敲那一扇门往里面一看,随即就怔住了,怎么会是小丫头。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李玉,我刚刚叫出口,后面的小丫头还没有叫出来;就听李玉嗳了一声,说不是“李煜”。于是心里就春花秋月何时有,回味不知道有多少了。因为李玉的名字与南唐后主李煜同音,我们以前戏称李玉为“春花秋月”,她回敬我一个绰号“花落知多少”。李玉说我在网上搜索过很多花落知多少,竟然没有一个是你。其实我用花落知多少做网名很久,只是因为嫌那个称谓太长,就缩减成“落花”做昵称,大约如此才躲过了你搜查。时光仿佛还停留在春花秋月的美景中,只不知花落有多少了。抬头看见李玉身后镶嵌着一幅禅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只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五代十国的词,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传唱的乐府诗,就像现代人的歌词可以随意加减。后代人填词是比照着前人作词的格式,照着葫芦画酒疙瘩,久而久之形成的所谓词牌名。词开始是一种民间的散文体裁,没有谁去推动或者提倡它。融入乐府以后就形成了一种民间文学,词的发展与定型与早期的唐代的音乐繁荣有着很大的关系。

      以诗为经,以词为歌是我们文化的起点,也是中华文化追求的目标。比如蒹葭白露,或靡靡细雨等都是很让人喜欢的短句。包括风情、民情、道德礼仪的句式经过反复吟咏,再加进去一些风韵的元素,就造就了今天的词牌名与格律诗。就如李煜的《虞美人》里脍炙人口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虽然诠释的是生命落空的悲哀和人生无常的矛盾心态;但人们截取的却是其华丽的部分,春花的明艳,秋月的朦胧的美。所以词的意境,早已超越了原作者想表达的文字范围。失去家园任人宰割的愤慲,让作者把满腔的哀思倾注于文字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忧愁与沧桑。

      词的个性,远不如诗那么厚重深沉,那么惊涛拍岸。作者借景抒怀,感物神伤,是读了词牌后所能体味出的真实意境;小楼昨夜又秋风,这大约就是人们看完了《虞美人》后的感慨。

      透过历史的烟尘,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已掩埋在历史的深处;只有词作者们依旧还在文字里寻找那些旧迹。一笔人在否,春会尽的文字,道出了花会落,秋月无语照江流的惆怅。

    【审核人:雨祺】

        标题:春花秋月何时了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2418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