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春秋的“贵”气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08-10 17:13:06
  • 被阅读0
  •   以前泛读历史,受两条语录的影响,对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三百年没啥好印象。一个是孔子的“礼崩乐坏”。他老人家活在彼世,亲见纲纪紊乱,礼崩乐坏,世风日下,遂毕其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二是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全盘否定那个年代诸侯间的争战征伐。

      退休闲居,把《春秋左传》通读了一遍,感觉春秋三个世纪并不像两位圣人所说的那样恶坏,倒是觉得活在竹简上的那些人众,上至周天子、下至御者妇人,活的有声有色,颇有些文化人的贵气。前日读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文中一句断语“春秋是古代贵族文化的最后而同时也是最高阶段”,如三月之惊雷,一下子打通了我理解春秋三百年的任督二脉,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春秋纲纪虽被僭越,但从未有过颠覆之举。晋文公重耳牵头帮周襄王一个大忙,抚平周室内乱,定襄王于郟地。周襄王割地感谢他。重耳对土地不感兴趣,而是请求自己百年之后能享受天子待遇,隧葬之。按照周礼,只有天子能够挖掘隧道将灵柩运至墓室安葬,诸侯只能开挖竖井,开辟平台,用绳索将灵柩吊进墓穴。周襄王满脸的不高兴,用话怼他:先王据有天下,规方千里作为甸服,只是作为祭祀、养民之用,自己生活过得一般般;殡葬之制是先王定下来的,怎么可以僭越呢?叔父想改朝换代,我没什么话说,但是祖制决不可更改。一句话把晋文公噎得半天回不过神来,只好收下土地作罢。

      另一个有名的公案便是“问鼎中原”了。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到了洛河岸边搞了个阅兵仪式,向周王室炫耀武力。本来诸侯国征伐夷狄、护卫边疆是分封制的题中应有之意,楚庄王却玩起了猫腻。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没什么文化,竟然问起了周王室传国九鼎的重量。估摸楚国盛产青铜,自己回国也想铸造一组赝品。王孙满回说,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讨了个没趣,回家该恶补思想品德课了。

      春秋三百年,诸侯征伐不断,也只是“争霸”而已。别看今天郑国打陈国,明天齐国伐鲁国,兵革纷纷,热闹不断,其实春秋三百年最主要的战事是争霸称伯,并不以攻城略地为战争目的。各国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由周天子封赐,但并不反映各诸侯国的实力。有实力的诸侯便作起了天子之下、诸侯之上的“争伯”之梦。当上了霸主,可以依天子之名,号令其他诸侯国,外攘戎狄,内伐不礼,并获得经济上的好处。春秋五霸有几种说法,其实我看只有齐桓公、晋文公没有争议,是得到周王室正式文件确认的。

      既然不是以灭国为目的,春秋的战争总的来说并不那么血腥,而且还遵循一定的战争礼仪。战前要进行占卜、告庙、迁庙、授兵、阅兵一系列的繁文缛节,战时有请战、誓师、致师、交战等流程。打上几个回合,分清胜负,缔结和约。不论胜负,都要整军班师,祭告宗庙,史官如实记载。

      春秋五霸中,最不自量力的当算宋襄公,最有贵族范儿的也是宋襄公。宋楚争霸的关键“泓水之战”,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必须等到楚军列好阵势后再进行决战。结局不难预料,可是宋襄公却为商周兵之礼义留下最后一点尊严。

      就是两军对垒的士兵也有贵族范儿。《左传》记载:“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这是春秋晋楚争霸邲之战的战场实录。晋军溃败,战车陷入泥坑,楚军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脱困;马匹打转不前,楚人教他们拔去大旗。晋军不忘嘲讽楚军:“我们不如楚国人擅长逃跑啊。”其实,春秋时期的士兵属于“士”的等级,本身就是低级贵族。平民只是提供战时后勤,上阵打仗是贵族的事情。

      最显贵族范儿的还在于两国交往的场合,每每读到此处都不禁心向往之。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拜会秦穆公,赵衰为重耳的礼仪顾问,史称秦伯将享重耳——

      在第二天举行的宴会上,秦穆公朗诵了《采菽》这首诗,赵衰让重耳下堂拜谢。秦穆公也下堂辞谢。赵衰说:“国君用天子接待诸侯的待遇来接待重耳,重耳怎敢有苟安的想法,又怎敢不下堂拜谢呢?”拜谢完毕后又登堂,赵衰让公子朗诵《黍苗》这首诗。赵衰说:“重耳仰望国君,就像久旱的黍苗仰望上天下雨一样。如果承蒙国君庇护滋润,使他能成长为嘉谷,奉献给宗庙,那是依靠国君的力量啊。”秦穆公叹息道:“这个人将会获得这些,哪里是单靠我呢!”秦穆公朗诵了《鸠飞》这首诗,重耳也朗诵了《沔水》这首诗。秦穆公又朗诵《六月》这首诗,赵衰让公子重耳下堂拜谢。秦穆公也下堂辞谢。赵衰说:“国君把辅助周天子、匡正诸侯国的使命交付给重耳,重耳怎敢有怠惰之心,怎敢不遵从有德者的命令呢?”

      据统计,《左传》引用《诗经》一百三四十处,其中关于卿大夫赋诗三十一处,诸侯国君当场赋诗的也不在少数,真正达到了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的地步。不能背诵诗经几十篇,你都不敢在场面上混。多么有“贵”气的春秋时代啊!

    【审核人:站长】

        标题:春秋的“贵”气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238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