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李长在:假如刘备没有三顾茅庐

  • 作者:李长在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5-16 16:30:14
  • 被阅读0
  •   三顾茅庐的故事脍炙人口,老少皆知。诸葛亮出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就了刘皇叔的帝王基业。按照正常逻辑去思考,没有三顾茅庐,就没有天下三分,中国历史就要重写。

      我突发奇想,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就在南阳卧龙岗种一辈子地?我的答案是,非也!刘备不去找诸葛亮,诸葛亮也会去找刘备。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诸葛亮的性格和人生追求所决定的。

      诸葛亮生逢乱世,又连遭家庭变故,跟随叔叔诸葛玄来到南阳,在山中隐居,一边耕地,一边读书。但他是不是就像自己在《前出师表》里讲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一辈子平平安安呢?不是,这不是他的追求。

      诸葛亮志向远大,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名相,乐毅是名将,他的志向不在管乐之下,怎么会甘心终老山林呢?他是一个立志干一番大事的人。有一次诸葛亮与孟建、崔州平、徐庶在一起聊天,诸葛亮说,你们三人将来都能当上刺史、太守。三人问诸葛亮,你呢?诸葛亮笑而不答。什么意思?因为刺史、太守一类的职位,他根本就不考虑。须知此时诸葛亮还只是一介布衣。

      诸葛亮隐居山林,主要精力是读书学习做学问吗?恐怕不是。他读书只是“观其大略”,这倒不是说他学习不认真,他这时已经二十七岁,学习文化的任务早已完成。他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研判天下大势。从他的“隆中对”可以看出,他身在山林,心在天下,天下大势了然于胸。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网络,没有报纸,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需要做多少功课啊。

      诸葛亮虽然过着隐居生活,但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的社会活动很频繁。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以诸葛亮的性格推断,他不会是用故意回避来考验刘备的诚意,诸葛亮不是那样的小心眼。当时荊州七大家族,诸葛亮和他们都有交集,不是亲戚,就是朋友。南阳、襄阳的社会名流,如庞统、徐庶、向朗、马良、马谡、杨仪、向桢、庞德公、司马徽等,都在他的朋友圈里。他们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切蹉学问,指点江山。后来刘备在益州称帝,诸葛亮组阁拜相,朝中相当一部分干部,来自襄阳和南阳。

      由此可知,诸葛亮躬耕南阳,只是等待时机,伺机而动,他不仅做好了思想准备,也做好了组织准备。“山谷有贤,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却不知吾”,徐庶的这几句山歌,倒是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诸葛亮的心声。

      诸葛亮既然铁定出山,和谁合作,肯定是早有考虑。当时的英雄好汉,在他心里恐怕是早就过了一遍,甚至过了几遍。他当时可以有多种选择。

      他可以去投靠曹操。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天时,势力最大,而且曹操确实是一个想干大事能干大事的人。但是诸葛亮视曹操为国贼,汉贼不两立,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条路走不通。

      他还可以投靠刘表。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对诸葛亮的才干很是欣赏。诸葛亮投在刘表帐下,刘表不会亏待他。但是诸葛亮认为刘表只想偏安一方,缺少雄才大略,跟着他干发展空间受限。所以诸葛亮宁愿隐居山林也不愿意追随刘表。

      他还可以去投孙权或刘璋。但这两个人都有性格缺陷,孙权偏狭,刘璋懦弱,和他们合作不会很愉快。

      挑来选去,只有刘备才是不二人选。刘备起步晚,事业还在初创时期,正是用人之际。而且刘备志在天下,谦恭下士,诸葛亮的才华可以充分施展。诸葛亮不出山便罢,只要出山必投刘备。刘备需要诸葛亮,诸葛亮也需要刘备。

      后人普遍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为了酬谢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才欣然出山。我觉得这种看法不一定对。诸葛亮立志干一番事业,早就有意与刘备合作,绝非一时冲动。即使没有三顾茅庐,两人也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走到一起。当然,没有三顾茅庐,三国故事就没有这样精彩了。

    【审核人:雨祺】

        标题:李长在:假如刘备没有三顾茅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18687.html

        赞一下

        发布者资料

        语琴语琴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123篇
      • 获得积分:1374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