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我为“墨家”点个赞

  • 作者:鲁文可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5-24 00:36:30
  • 被阅读0
  •   我为“墨家”点个赞

      --读《墨子》的随记与闲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以姓氏而命名,且在那个时代影响颇大,流传广泛,曾被誉为“显学”,在“百家争鸣”里还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自从进入秦汉之后,墨家就彻彻底底的消失了,《墨子》也就成为一部寂寞的书。年轮滚滚,时代变迁,“墨家”在沉寂2000年之后,又被专家学者重新推向前台,再次焕发出他原本的光彩。

      之前,我基本不知道“墨家”是什么东东,也就更不知道《墨子》书里讲了一些什么。就是这个原因更引起我读《墨子》的兴趣,先后买了三个版本,分别看了一遍。读后,虽然理解肤浅,学才愚陋,但是联想到曾读过的道家、儒家和法家的几本书,在潜意识里为“墨家”的沉寂而惋惜,再回首个人工作生活经历,很赞同《墨子》的思想主张,用个时髦的词语,由衷地为“墨家”点个赞。

      《墨子》全书有五十三篇文章,按照先秦诸子的成书惯例,可以推测《墨子》一书并非墨子一人所作,其中不乏有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但纵观全书能明显代表墨家的思想体系。全书以论说文为主体,语录体的较少。在文笔风格上,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也没有多少寓言、卮言,其思想观点鲜明,且直接作为每篇的题目。在具体论述中,每篇文章都是围绕论点以严密的论证方式,反复究诘,不厌其烦,从多个层面彰显墨家学说。从《墨子》书中能大概看到墨子的身份:出身平民,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并善于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他与孔子一样,以救世解纷为己任,立说授徒,周游列国,与孔子所不同的是,他始终站在底层劳苦大众的立场上,倡导一整套“非儒”的政治主张,这在书中《鲁问》一篇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这段话的大体意思就是: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就要倡导尚贤尚同;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要推行节用节葬;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实行非乐非命;假如一个国家荒淫、怪僻、不讲究礼节,就鼓励尊天事鬼;假如一个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事,就推行兼爱、非攻。由此就会很清楚的看出墨家的“十大政治主张”。这其中的多数主张与儒家截然相反,其“尊天事鬼”更成为墨家的诟病和沉寂的直接原因。按照我读后的理解,结合当今社会形势,我还是很崇尚墨家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包括有歧义的“明天志事鬼神”不无道理。读后亦有遐想,难掩浅陋,不妨闲说《墨子》的几个方面:

      先说墨家的核心伦理思想即“兼爱”,这也是墨子其他主张的理论基础,贯穿于墨家的整个思想体系。在《兼爱》篇中云:"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其意即"兼相爱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视人若己",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象看自己的身体一样。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这是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其实质就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有言论行动和主张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极力反对“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难能可贵的是墨子的"兼相爱"是无差等、无对象的“博爱”,是所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互相平等的爱,这与儒家以“亲亲”为基础的“仁者爱人”的爱是区别的;墨子的"交相利"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换句话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墨子认为,如果人们都能够做到兼爱,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及国与国之间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那么就会互利互惠,“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从而达到天下大治。这种理论也许空想成分过多,但是,却也不得不承认,爱,永远是人类烟水苍茫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烁的粼粼波光。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兼爱”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再说墨家的政治思想即“尚贤、尚同、非攻”。墨子的这三大主张在书中开宗明义,直切主题,每个主张都分为上中下三章进行阐述。一是墨子把贤士的任用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将“尚贤”看作“为政之本”,这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也有其积极意义。而且,墨子的尚贤是极为彻底的,倡导“举义不辟贫贱,举义不辟亲疏,举义不辟远近”,对于贤者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他还特别反对君主单纯的用骨肉之亲,鼓励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这事实上就是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唯贤是举。仅此而言,其思想之高远与宏达已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二是墨子把“尚同”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政治制度,倡导下级对上级的服从,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主导者的绝对服从,以达到上下同心,推行义政。墨子认为一里之人要统一于里长,一乡之人要统一于乡长,一国之人要统一于国君,而天下之人要统一于天子。墨子的政治幻想就是把全天下组织成一个纲举目张、有条不紊的系统。他认为,只要能够达到“上下一致,标准一致”,就会统一而不会产生混乱,这也反映出墨家理想化而又简单化的大同愿望。三是墨子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极力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和平博爱。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弭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并亲自游说劝阻鲁阳文君攻占郑国,说服鲁班禁止造器助楚国攻打宋国。为了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墨子在《天志》篇中提出“七不”准则,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这个准则,表明了墨子伸张人间正义,保障人类权益,主持社会公道,推进世界和平的伟大理想。就这一点讲,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接下来再说墨子的经济思想即“节用、节葬、非乐”。读《墨子》过程中发现,墨家所提出的这三大思想,似乎是刻意针对儒家的各种繁琐规定而发的。仔细想想,如果可以脱略主张的具体内容而只抽象看待的话,墨子的这几主张最接地气,也最具有永恒意义并在每个时代都有可行性。所谓“节用”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就墨子所处的时代而言,节用的主张亦更显得重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所能创造出来的生活物资非常稀罕,提倡节约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在创造价值。基于此,墨子认为,人类所有的消费,都应该以满足最为基本的自然需求为限,如食能果腹,衣可御寒,杜绝一切无益实用的消费。所倡导的“节葬”应看做是节用的一个分支,在这里将此单独提出来详为论列,多是为了驳斥儒家的“厚葬久丧”之礼。在墨子看来,儒家的厚葬入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浪费,更不切实际,然而却流风所及,遍被士林,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墨子针锋相对提出节葬的主张:“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理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若人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则非仁也,非义也,非孝子之事也”,总的意思是说,厚葬久丧不会使贫者富、寡者众、危者定、乱者治,这样做就是不仁不义、不是孝子应做的事。墨子主张推行“棺三寸、衣三件、丧三日”,“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说的直接一些,就是推行简约办丧,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当久哭,而应赶快干事,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交相得利。这对于保存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增进社会财富而言,也是极有意义的。如果先贤们能想到当今社会,相对于儒家的厚葬礼仪主张,墨子所倡导的节葬”更加剀切而通达。其倡导的“非乐”则是节用的外化。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当然,从其行文主旨中可以看出,墨于也并非不能欣赏音乐的美,他的这一主张其实有很深远的考虑,那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王公大人对于声乐之美的追求,只会造成“亏夺民衣食之财”的后果。这不但是当时社会物质生产极端匮乏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也是墨子对于当时社会两极分化的一种批判。因为,统治者在衣食无忧情况下的沉酒声色,是以民众的牺牲为代价的。这就类似当今绝大多数人反对“娱乐过度化”“明星崇拜华”,具有同样道理。

      最后谈谈墨子的宗教思想即“天志、明鬼、非命”。墨家之所以遭到非议而沉寂与这些观点不无关系。如果为墨子辩驳几句,我想,这也体现出墨子以唯心主义的外壳来装饰其改造社会的良苦用心,借助“上天鬼神”的力量用来推行“兼爱非攻”,整顿社会秩序。墨子天真而且很可爱地设想,上天是有意志的,而其意志主要表现为“天欲义而恶不义”和“天之爱天下之百姓”,巧妙的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务于他的“兼爱”;同时他将鬼神视为无处不在的偶像,《明鬼》篇曰:“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闲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心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意思是说,鬼神能明察秋毫且具有神圣的力量,鬼神对不义的惩罚是不论身处富贵、人多势众、勇武强悍或有坚固武器,能必然的胜过这些。他认为,鬼神可以施福降灾、赏善罚恶,从而为全社会产生一种共同的约束力,就能达到天下大治。读到这里,让我不由地想到民间社会的一些俗语,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等之类的说法。顺着这个思路再看待墨子的主张,就不能简单地拿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去评判,因为他这一观点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为其他主张找到逻辑原点,进而形成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原动力和推动力,借助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来约束规范人类,无愧于天地众生,无愧于自己的良知。

      墨子的“非命”观点是在与儒家的争辩及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提出的,用以打破天命论对于兼爱的阻碍。他认为,人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有通过人的积极努力,才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墨子极力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天命论”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针麻醉剂,是“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之人”的阴谋;天命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极具消极作用,对于人类的创造性有深深的消磨与损伤。而墨子坚持不存在“天命”,曰:“以众人耳目之情,知有与亡。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然胡不尝考之百姓之情?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意思是说,人们亘古以来没有见闻过“命”什么样子,那就是绝对没有的。他在“非命”的同时,呼吁人们要端正品行、积极作为,这些观点在书中《修身》《贵义》《法仪》等篇中进行了反复的阐述,“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墨子之意旨于人们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修身,信法不信命,只有每个人都尽力了,社会才会发展,这也正是人类能以自在的状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必须的强烈自信。

      读罢《墨子》,一番感想一篇闲说,然而仍感意犹未尽。墨家为何由显到寂,又为何“鲤鱼翻身”?我又查阅了相关书籍资料,《韩非子·显学》《淮南子·要略》《吕氏春秋·当染》等古书都有对墨家的评价,或褒或贬,都是局限于时代和立场,难做圭臬。以我拙见,墨家思想之所以衰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把事物想的太天真、太正通,“理想化主义”与现实脱节,既想为统治者维护国家所需,又想为平民百姓维护自身利益做出贡献,从内容上有其无法避免的时代和政治局限性。还有,墨家很多主张是跟儒家对着干,在儒家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墨家是难以传播的。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一个好的理论、好的思想总不会永久被埋没,总会在“百花齐放”中展现出来,我们新中国的伟人曾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由此说来,好的思想不仅要有符合时代的内核,更需要继承者重新认识、重新扬弃,使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2023年5月18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我为“墨家”点个赞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6304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