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竹子的品格

  • 作者:新人来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5-23 11:33:15
  • 被阅读0
  •   竹子的品格文/岸柳

      社区公园里。粉单竹、勒竹、斑竹、楠竹…… 一簇簇,一丛丛,苍翠挺拔,引人注目。

      竹子的形貌,刚正、挺拔、有节、空心(虚心),被人们视为竹子的品格,誉为高风亮节的精神象征。历代文人赏竹、喜竹、赞竹,咏竹、画竹,把竹子看作物中君子,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实际上,是把竹品寓意人格,把自己的追求寄予竹子来抒发情感。

      《诗经》最早咏竹:“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意即:看那淇水弯曲,绿竹柔美。看那淇水幽深,碧竹茂盛。这是以竹喻人,借竹子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

      谢脁(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咏竹》:“床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柱长相离。”这首诗摄取丛竹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绘影绘形,将虚拟的竹子意象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出来,语言精美,音韵和谐。 刘孝先(南北朝时代人)《咏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意即:野竹挺拔,节节高耸。虽然气概凌云,却不被欣赏。既耻于作贵人chanmian情感(湘妃泪)的寄托之物,更不屑于充当权贵娱乐遣兴(上宫琴)的工具,只愿怀抱坚贞之志,能被制成长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诗人赞美竹子,赋予其不事权贵,愿为知音者用的品格。借此表达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不肯趋附权贵依旧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以及渴望得遇明主有所作为的理想。 唐诗咏竹诗篇无数。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意思是说,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竹影投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下来,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竹经雨洗显得秀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砍伐,一定可看到它长到触着云那么高。杜甫细腻描绘竹子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喜好。诗人状写竹子的可爱,托物言志,意在表达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委婉含蓄地呼吁要爱惜人才,不要随意摧残,或以竹自况,期待能得到提携,为国家奉献绵薄之力。

      苏轼(宋代)嗜竹成癖,借竹明志,以竹抒怀。《於潜僧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意即: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如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徐庭筠(宋代)《咏竹》:“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意即:不论亭台楼阁还是山林之间,喜欢你不只因为你能撑起一片阴凉。还没从土里长出来已经有节了,即使长得很高也保持虚心谦卑的态度。葛陂竹跟龙一同所化,取自嶰谷跟凤凰鸣叫一样。月光皎洁清风徐徐这样的夜晚多好啊,可惜我只有你这么个知己。竹子还没有破土,就已经有气节了,长大伸展到云层,也无心夸耀。诗人赞美竹子修直虚心的品格,寓意人在默默无闻时就要具有高尚的品节,即便名顶金榜,升至高官也谦虚谨慎。

      郑板桥(清代)赞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即;竹子牢牢扎根在青山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仍然身骨坚劲,任凭酷暑严冬,从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击打。诗人把竹子坚韧顽强的品格写得淋漓尽致,实则以竹明志,托岩竹的品格,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志向,以此表现他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不同流合污,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

      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娑、蓬勃洒脱、高雅清幽、虚心有节。“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的追求,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2023/05/22

    【审核人:站长】

        标题:竹子的品格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6299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