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大风起兮云飞扬

  • 作者:鲁公青夫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2-04 11:40:56
  • 被阅读0
  •   大风起兮云飞扬 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上小学时的作文,就学着描绘自己的故乡,不外乎:青岛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冬暖夏凉;有优良的港口,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有发达的纺织业和橡胶业云云。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前期,经济开始好转,也能吃上饱饭了。那时我才十五六岁,就去了山东海滨小城市威海,学习机械制造。记得第一次过年回家,心情非常激动,离启程还有好几天,就不脱衣服、不脱鞋睡觉了,急切得随时就要回家一样,等到几天后回到家,长时间没脱鞋,脚都有点溃烂了。现在想想,实在可笑,也说明游子回家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强烈。 毕业后,分配到一个离家千里、交通不便的小县城。这个县城属于黄泛区,没什么地方特产,农民生活比较贫困。

      记得当时一个农民一天的工分值是八分钱,当时发一封平信的邮票就是八分钱,一个农民一天的劳动价值也只能发一封平信。地瓜产量高,为解决口粮,大量种地瓜,但农民做饭的柴草又成了问题,地上的草都长不起来,农民喂羊都是用铲子贴着地皮铲一点草。生产队连牲畜也没有,耕地时十几号人拉犁,种的粮食也不够吃,可见当时农民的窘迫。十几号人弯着腰,拉着犁吃力的走在田地里,这个场景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见过的,并且再也不会出现了,但很多人在影视上见过纤夫拉纤,农民拉犁与纤夫拉船动作非常相像,在我脑海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五十年了,至今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好在我们是工厂,每月有不到三十元的工资,工厂的墙外就是庄稼地和村庄,农民对工人眼馋不已,称在工厂上班是吃“皇粮”的。

      虽说当时物价很低,但我身体壮,每月的伙食费约二十元就去掉工资的一大半,不乱花一分钱,到月底也剩下不到十元钱,我的同伴们年底回家能攒到一百元的就是高手。我们从来的第一天就想着怎样调回青岛。当时全国各地分配来的大、中专学生,多达五六十人,这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非常欢乐,也就忘记了离乡之苦,反认他乡是故乡了。随着时间推移,若干年后,不少学生调走了,有的也就成了家。那时提倡的是“上山下乡”和支边,青岛在外地的学生何止几十万,青岛籍的学生想调回青岛,实在比登天还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调动无望,我们几个“剩男”也都成了大龄青年,“踏著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漫长。”正好有了心仪的姑娘,也就把想回青岛的念头暂时放了下来,顺理成章的成了家,并有了儿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青岛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大量人才,又燃起了我回青岛的梦。当年费翔的一曲《故乡的云》,深深触动了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在妹妹的帮助下,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调回了青岛开发区。开发区和市区隔着胶州湾,过海要坐轮渡,回家一趟需要两个多小时,但回家的路不再漫长。 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衣锦还乡”,当官了或者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是穿新衣走夜路,没人看得见。

      当年,项羽消灭了秦帝国,占领了咸阳,却不以关中为基业,建立霸权,只想着东归回故乡,《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这样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可见富贵了回故乡是有历史渊源的。其实富贵、不富贵的人都想回故乡,故乡的情结是不分贵贱的,只是历史记载都是富贵了的人回故乡情景。富贵了的人回故乡,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回故乡沛县,《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刘邦还说:“我虽然建都在关中,即使死后魂魄还是会思念沛县的”。

      无论你是帝王还是普通百姓,思乡的情结都是刻骨铭心,活着回不了故乡,顽固的死后魂魄也是要回故乡的。从这段记载看,刘邦亲自“击筑”,这表明刘邦是懂音乐的、会乐器的;“自为歌”且流传千古,说明刘邦是有文采的;以及“乃起舞”看,刘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是一个非常有情感的人,并非传说中的像一个“无赖”。刘邦还免除了沛县人民的税赋和徭役,给家乡的人民送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段记载流传千古,另外还有汉光武帝回乡的记载。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那时收入都很低,省吃俭用的一点钱,又花在来回路费上。我曾经为了节省路费,托熟人关系坐过蒸汽火车头驾驶室,就坐在司炉的座位上,看着司炉如何往锅炉添煤。司机和司炉对有人来车头驾驶室逃票司空见惯,我既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车头噪音很大,实在颠簸得很,远不是在客车厢里安静舒适可比,一夜也没合眼。晚上十点多在青岛上车,第二天早上大约六点到达济南,坐了一夜火车头,省下了八元车费,可见那时为了省一点钱,什么事情也能做。

      更有一次邻厂的一辆卡车去青岛拉货,每次有回青岛的机会,消息都会在青岛藉人员中传播,我到达乘车点时,车厢里已经坐满了回青岛的老乡,我只能在车厢最后边,靠近车帮坐下。那时没有高速,路况也不好,菏泽到青岛大约需要两天,我多次甚至坐在行驶的车帮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更何况卡车还拖着拖斗,一旦坠落非死即伤,多年后常想起此事,每每后怕。我调回到青岛时,基本没什么积蓄,用两手空空来形容,并不过分。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离开青岛,虽说中间经常回家,但再次成为青岛人,已是过了中年。回家的喜悦掩盖了“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

      ”这歌词对我来说是多么的贴切,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这正是自己的写照,费翔的这段歌,曾多次让我心酸、叹息。 在工厂的那些年,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段,感谢那段艰苦的日子,学会了熟练操纵生产设备,通过努力自己在机械设计上有了长足进步,能独立完成车间生产需要的机械设计与绘制,曾用自己设计的机械,解决了厂里多年没有解决的生产难题,同时锻炼了生产管理能力,为今后的职场工作,铺就了宽阔道路。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因此描写故乡的文章很多。中学课文鲁迅的《故乡》一文,曾经熟读;文中闰土、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画入木三分,在脑海浮现多年。而我等的“故乡”一类文章,不知是否触动并打开情感的阀门,亦或只是回忆一下往事而已。 2012-1-11于青岛2019-7修改于深圳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情怀酸溜溜
        下一篇: 欲擒故纵

        标题:大风起兮云飞扬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608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