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初秋八月游永州(下)|宋春晖

  • 作者:晖哥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9-04 08:08:12
  • 被阅读0
  •   作者:宋春晖

      01

      离何宝珍故居不远,是道县革命烈士纪念园。

      道县是个人口大县,全县人口有60多万,也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粮食生产面积达110多万亩,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油茶和蔬菜等,汽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田间地头遍种农作物,一片绿绿葱葱。

      走进烈士纪念园,迎面而来的是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这是一座湘南民居风格的单层建筑,据介绍,主馆外围边长34米,代表着红34师,陈树湘主馆为29米乘29米的正方形,设计寓意陈树湘烈士牺牲时年仅29岁。在陈列室的正面,有陈树湘烈士的塑像,陈树湘烈士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这是多年后根据陈树湘烈士的战友韩伟将军回忆口述塑制而成的,塑像高2.9米,寓意29岁时牺牲。

      展厅以大量文字、图片,介绍了陈树湘烈士光辉壮烈的一生。他1905年1月30日出生,湖南长沙人,1922年加入共青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叶挺部队,任班长、排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又随部队参加秋收起义,并上井冈山,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在湘江之战中,担任后卫师,为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湘江,34师6000多将士全军覆灭。完成掩护任务后,执行重返湘南地区坚持游击战的命令,率残部突围,战斗中腹部中弹,身受重伤,在到达道县泗马桥时,遭到道县地方保安团围堵截击,陈树湘不幸被俘。1934年12月18日,在押送长沙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后敌人将陈树湘头颅砍下挂在长沙城的城门上。我曾看过一部《后卫师》的电视连续剧,该剧是反映红34师和陈树湘烈士英勇事迹的,看后令人感动。

      在陈列室的后山,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陈树湘烈士墓,我问纪念园的工作人员,这里是否有鲜花出售,回答说,没有开展这项服务,我只好独自地徒手走向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建于一座小山包上,俯览四周,是道县的田野、村庄、河流,周围的小树苗尚未成林,让纪念碑更为高耸壮丽。我顶着烈日,环碑三圈,以表敬意。

      在纪念碑不远处,我寻到陈树湘烈士墓,墓前有两石柱,上书:英雄姓名无人不晓;烈士功勋共此长存。墓的左前方,是一面雕塑的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军旗,右前方是陈树湘烈士雕像。墓前有一石碑,上书陈树湘烈士墓,我点起三枝香烟,敬献在墓前,我站在墓前,向陈树湘烈士三鞠躬。

      02

      离开道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后,我们马不停蹄地驱车直奔周敦颐故居。

      周敦颐,与汝城颇有渊源,作为汝城人并不会陌生。900多年前的1050年至1054年,周敦颐担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四年,期间,创县学,开发民智,兴水利,发展农业。在汝城,也是其理学思想孕育、形成、成熟的重要时期,所著太极图说深受汝城予乐湾地形的影响。并在汝城所作《爱莲说》等名篇,终成理学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汝城深得人心。每到夏秋时节,当荷花盛开,赏荷的人们都会吟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为纪念周敦颐,汝城人民特地兴建了濂溪书院和太极亭,并在濂溪书院立有周敦颐铜像。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生于道县营道楼田堡,1073年7月14日逝世。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是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影响国人数百上千年。

      据了解,在郴州桂阳、永州宁远、江西等地,都有周敦颐任官时的故居,而道县这周敦颐故居则是实实在在他的祖居。位于道县楼田堡村,始建于北宋年间,为二层建筑。据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仅留下几段当年的石阶,目前的建筑是于2010年按照仿古如古,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外围青砖灰土墙,内部纯木结构,周敦颐在这里生活了15年。

      在故居内,有一幅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人家。曾似相识,在郴州和汝城的濂溪书院也挂有此联,原来出自此处。

      在离故居不到一公里之地,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濂溪书院,很多地方都建有濂溪书院,但这周敦颐故乡的濂溪书院其规模之大是其他地方不可相比的。我在大门与保安聊了起来,他告诉我,道县的濂溪书院原建于道县县城,后损毁。2016年,耗巨资6000万元,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图纸进行复原设计建设的,占地达37亩多,气势恢宏。

      我们进入大门,依山势逐级而上,依次从拜殿、正殿、启圣堂,再到爱莲亭、御碑序、太极亭、清风楼穿过,最后来到钟鼓楼。钟鼓楼上挂着一口大钟,我摆动着木杆,连续敲了九响,应证着那句“九五之尊”。钟声在濂溪书院上空回响,好像在说:宋春晖到此一游……

      03

      下午,我们离开了道县,参观完江永女书博物馆后,来到江永县的上甘棠古村。上甘棠古村地处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处,据村口的牌子介绍,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上甘棠设置谢沐县治,属苍梧郡。自唐大和年间,有周氏族人在此定居立宅,从汉武帝置县治到现在为止,已有21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地址村名一直不变,据考证,该村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

      我们走进村内,信步于1200年前的石板巷道,巷道两旁均为数百年的古建筑,似没有刻意维修,展示着沧桑之态,有如自生自灭的感觉,我看过很多古村,但这古村的古是不能再古了,好像一棵风霜雨雪侵蚀后老态龙钟的古树,又像一位苟延残喘的老翁。在指示牌的引导下,走过几条老巷,我们来到村后的山坡上,这是2100多年前的县治遗址,菜地上方,还有一段石砌残墙。牌子上写道:“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六年,设谢沐县,管辖半个江永县,县治就立于此地。古谢沐县顺利在此度过了700个春秋,历经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至隋文帝一共8个朝代,111位皇帝。”

      走出古村,回到村前,有一条小河从村前流过,河上有一座三孔石桥,叫步瀛桥,是一座塌了半边的古桥。让我最感兴趣的也是这座桥,我特地从桥上走过,去感受这桥的魅力。据介绍,这条河叫谢沐河,与古县治同名,这座桥,跨过谢沐河,是古时进入上甘棠村的主要出入口,始建于宋朝的靖康六年(公元1126年),已有900余年历史了,也是湖南省仅存的三孔宋代古石桥。桥长30米,宽4点5米,原来通高8米,因河床抬高,现高为5米。

      传说,当年修建落成之日,正好碰到“八仙”云游至此,铁拐李想看看桥修建得怎么样,便用脚使劲地一跺,这一跺把桥跺垮了半边,老百姓见桥垮了,愁容满面,铁拐李哈哈大笑说,只塌了半边,是座好桥。从此,只要桥上落下一块石头,上甘棠村就出一位七品以上的官员。现在,桥上一共落下了101块石头,上甘棠村也正好出了101位七品以上官员,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其他都是文武官员。又说现在拱桥处又有一块石头摇摇欲坠,不知落石之日,又将成就一位官员走出上甘棠村。

      据记载,该桥最后一次维修于清朝乾隆年间,之后这几百年再没有维修了。是古桥落石会给上甘棠村带来好运,故意不再维修,让古桥落石不断,人才辈出,还是其他原因?我不得而知,但这桥让上甘棠村成为网红旅游景点,成为万千游客打卡的绝妙风景地,却已经实现,也将成为让上甘棠村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名片。

      在步瀛桥的桥头,谢沐河畔,有一座叫文昌阁的高大古建筑,夕阳下,桥楼交相辉映。这座楼,建于大明万历48年(1626年),也有近400年历史了,屋面为青瓦歇山顶,三层斗拱飞檐,有20多米高,外表整体为护城墙箭楼形状,经400年的风雨侵蚀后,仍然还是那样雄伟壮观,不失本色。因大门紧闭,我无法进入内部,去体验400年的光阴。走在谢沐河畔,登临残桥,展望古村,沧桑中透着古典的美。岁月荏苒,逝去多少的风骚,谢沐河水悄悄的流逝,带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看完古村后,于当晚赶到了江华县,住江华县城。

      04

      第四天,江华盘王寺,蓝山湘江源。

      当天,原计划前往江华的瑶寨古村和爱情小镇一游,但因行程较远,县城去还有八十多公里,且不同方向,故放弃。上午,就近在县城附近看了一座盘王殿。

      江华县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也是全国12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被誉为“神州瑶都”。上世纪末,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就是江华县人氏。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江华过去曾有数座盘王殿,但经风雨剥蚀,早已损毁。为促进经济发展,缅怀先祖,开发旅游资源,将原来姑婆大山中的盘王殿于1995年迁建于县城附近的沱江镇。

      我们来到盘王殿,盘王殿南北朝向,依山而建,为混凝土仿古式建筑。在宽敝的停车坪下车后即入瓠圣门,两旁是瑶家吊脚楼,踏上一节节的青石条台阶,仿佛走进了瑶族那悠久的历史中,看到了殿中的瑶族先祖盘王正笑容可掬地在迎接我们。整座盘王殿错落有致,红墙琉瓦,金壁辉煌,近看雄伟、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称为“中国瑶族第一殿”。

      瑶族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地洪荒的远古年代,万山中有两座一样高大的宝山在互相靠近着,突然有一天,天上响起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声,两座大山同时裂开一条缝,一座山中走出一个叫布洛西的高dnr,另一座山中走出一个叫密洛陀的壮实女人,他们结为了夫妻,他们是创造天地万物的第一对父母。他们生育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扛着犁耙去了平原,成了现在的汉族,二女儿挑着一担书去读书,成了现在的壮族,三女儿拿着一斗包谷和一面铜锣去山里开荒种地,成了现在的瑶族。他们世世代代住在高山深处,在中国南方,有着“无山不有瑶”的说法。在我们汝城县,也是一个瑶族较多的县,撤乡前五个瑶族乡都是地处偏远山区的乡镇。天下瑶族尽管因战争和自然灾害不停地迁徙和繁衍,但他们都有一个叫盘王的共同的祖先。

      05

      下午,我们离开江华县后,来到了蓝山县的湘江源景区。

      之前,我一直弄不明白,湘江的上游在广西,红军的湘江之战就是发生在广西的兴安、全州和灌阳地区,湘江流径是从西往东,而蓝山处于广西东部,湘江源怎会出于蓝山?在湘江源景区一块牌子上,我才找到了答案。2013年5月,《湖南日报》以“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为题,对湖南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进行了报道,此次水利普查成果表明,湘江源头在蓝山县,具体发源地蓝山县湘江源森林公园天犬岭,也正是潇水发源地即是湘江源。

      如何确定流源源头?约定俗成的原则是:“河源唯长,水源唯大,主流唯正”。2011年,专家们从湘阴县湘江河口向上游溯源,在潇水与湘江交汇断面,分别计算出交汇断面以上潇水和湘江的河长分别为348公里和263公里;流域面积12179平方公里和9289平方公里;径流量116亿立方和97亿立方;降水量187.5亿立方和150亿立方。潇水的各项指标均超过了两江交汇断面以上的湘江,并据此确定湘江干流的走向为潇水,并确定湘江源为蓝山森林公园的天犬岭东侧。2013年11月,国家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院发文进行了权威确定,此前普遍认为的湘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白石乡的说法,也得到了纠正,正本清源。

      也就是这次考察,让蓝山衍生出一个国家级景点。景区不允许自驾车驶入,也没有景区车代步,从山脚到湘江源头全程只能徒步。整个行程由木质阶梯建成,且很宽敞平缓,从第一级台阶开始到第2000余级阶梯结束,我耗时约一个小时,相当于爬了二次张家界天门洞或爬了一座130多层的高楼大厦。当爬到1000级台阶时,开始两脚发软,便一路休歇,中途有一亭子,风景甚好,空气凉爽,走下山涧,清清溪水在石板上流淌,我忍不住地捧上一捧,擦在脸上吸入口中,让人心旷神贻。木梯上,每隔100步贴有一块小标牌,告诉游人你已经走过了多少步,当我气喘吁吁地走完2000多步,终于到了终点,这是真正的湘江发源地。抬头而望,数十米高的绝壁上刻有红色的“天泉”两字,眼前的石岩上泻下一串瀑布,似触手可摸,粒粒如珠,片片似锦。

      离开湘江源景区后,驱车直奔宁远县。到达宁远县城时,天色尚早,于是在我们住宿的宾馆前面的九嶷大道走了一段。九嶷大道是宁远县城一条主干道和主要交通动脉,也是宁远县一标标志性工程,全长7.9公里,路宽60米,双向6车道(24米),道路中间有5米绿化带,路两边各有三米绿化带和5.5米非机动车道,5至8米的人行道及2米的绿化带,县级的城市这样的街道,真是大手笔。

      宁远县目前也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当我们行走在这宽阔的人行道上,两旁高楼林立,所栽种的棕榈树和其他树种高大挺拔,人行道上的花岗岩地砖光洁如新,干净美观,大街上,有专门存放垃圾桶的亭子,每隔不远,也有专门的吸烟亭。看到这些,我便想起了我所在的小区,我们也在“创文”,但小区内外,街道和人行道铺了又挖,挖了又铺,车道上满是补丁,人行道上高低不平,污迹不堪;车辆乱停乱放屡禁不绝,乱闯红灯屡见不鲜。我感到,两地之间,差了一个档次。

      06

      第五天,本次旅程最后一个站: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九嶷山圣地,距宁远县城30公里,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中华民族追宗溯源,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传说,天皇氏代入人名是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燧人氏,人皇氏代入人名为:燧人氏之子、妻、妹、女娲,地皇代入人名是伏羲之孙,种五谷尝百草的神农氏炎帝。“五帝”指远古五方上帝,战国后,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说法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据史料记载,舜帝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在九嶷山发掘的遗址,完全符合古代帝陵的九五之君体制。今天的舜帝陵是1371年所建,是从建于秦朝舜庙遗址搬迁而来,于1999年落成,这也是国内唯一的舜帝陵墓,也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誉为“华夏第一陵”。

      走进陵区,迎面的是一堵诗墙,上面刻着毛泽东主席所作《七律.答友人》全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声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61年,怀念故乡故土故人,怀念杨开慧烈士作的一首七律。再往前走,是一座巨大的亭子,亭内,立有一块江泽民zsj书写的“九嶷山舜帝陵”石碑。再往前走,要走过一段长长的神道,道旁,立有石雕的狮、獬、麒麟、马、羊等动物,以及文官武将,旌旗飘扬。

      走过神道,是一块巨大的半圆形广场,映入眼帘的是广场那端高大雄伟的红墙与城楼。走过广场后,进入殿区,依次为拜殿、正殿、寝殿。正殿内端坐着舜帝铜像,庄严肃静,从正殿沿石级而上是寝殿,内立有汉白玉石碑一块,高约3米,宽约1米多,上刻“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帝,孝感天地,德泽万世,我国道德文化之始祖。舜帝以德化人,以德感人的精神流芳万古,古人称尧舜时期的社会为“舜日尧天”,四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敬仰和尊崇。此行,我进过庙入过寺,求过神拜过佛,我从未屈膝下跪,都说男人膝下有黄金,但来到这块碑前,面对我华夏始祖,哪有不跪之理。我扑通跪下,恭敬地为舜帝敬献了一个跪拜礼。

      永州,几千年来数度改名,起初,因舜帝葬于此,为舜陵,后改泉陵,再后改零陵、永州。以前,仅知道永州产异蛇,这次永州五日游特别是拜谒舜帝陵之后,对这块地方便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这也是此次五日自驾游的最大收获。

      离开舜帝陵之后,再又参观了舜帝庙遗址和游览了九嶷山紫霞岩景区,在此文中未能一一记述。当天下午,一路平安返回汝城,回家后,历时数日写成这篇游记,由于篇幅较长,逐分为上中下三篇,也是想让朋友们分享我们这次的快乐之旅。不足之处,望多多指正。

    【审核人:站长】

        标题:初秋八月游永州(下)|宋春晖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2594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