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一个久远的辉煌的帝都古城

  • 作者:一溪霞韵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7-27 18:16:10
  • 被阅读0
  •   一个久远的辉煌的帝都古城

      金黄的夏天,我们一行人来到汉魏古城遗址。这个位置属孟津和偃师交界,隶属孟津区平乐镇。汉魏古城距市区不多远,可给人静谧,辽阔,仿佛是一个猎猎的战场,现在暂缓的安宁。

      风的味道里,却不同的气质,有一种乾坤之鼎立的感觉。

      这里伫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汉魏古城遗迹”。​轻声吟诵后,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千古一帝不复还!魂依在,风骨长存,千年帝都,汉魏洛阳城”情愫凝上心头。

      这座起于秦、西汉时的​洛阳华夏都城,一千多年前,城廓伫立河洛以北。城内河水环绕,中轴线第一次把中州版的帝都图铭刻在洛阳大地,彰显帝国的威严,民族的神圣,一条丝绸之路从铜驼街出发……

      ​当我踏上这块热土,历史的自豪,民族的兴旺,大中华响当当的东方巨人,让我激动不已,万亩金黄的麦穗,散发的是国家的富强、祥盛和人民的幸福,那远处的黄河,那蜿蜒的邙岭,如诗如画,我的大美洛阳的家园,您是如此秀美,泰然,璀璨,帝都之城,洛阳永远的骄傲!

      虽然,作为汉魏古城现在仅仅是挖掘的夯土层,仅仅是在此基础上重建的凸兀出的仿造古城遗迹,但我分明看到了旭日的阳光普洒在镶金的绿瓦红墙上,那突显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荡的商铺招牌旗号,那急促而来的车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一个汉魏洛阳城让我穿越时空置身其中。

      在汉魏古城遗址管理办公室的城郭沙盘图上,一个四方的里城外城,还有环城川流的河水,街道两边茶楼,酒馆,引来才子佳人,吟诗对唱,无不滋养着这个城里的百姓。你会想起“汉魏文章半洛阳”的自豪。

      讲解员有力顿挫的声音里,响起了太极殿的钟声提醒文武官员,入朝秉公,处理社稷万事,巡防队坐骑在高头大马上,在城堡里巡防。当铺,作坊扎在街道两旁的旷地,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不断向两边延伸,最终延长到城外较安静的郊区,可是街上仍是熙熙攘攘的行人: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欣赏洛河风景的。以高大的城楼为zhongyang,两边的屋宇星罗棋布,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热风拂面中,我们一行人行走在铜驼街,眼望和体味着洛阳当年发生在这里的繁华喧嚣。放眼望去,蜿蜒起伏的北邙,在黛蓝色里仿佛是打开的一本古老的长卷。

      正值六月初,一望无际金黄的麦子,真是王者的圣地。多少年没有看到过这一望无际的丰收在望的翻滚的麦浪,仿佛千万个子民们在欢呼,那一颗颗麦粒炸裂的声响。

      你必须承认只有这个王府的土地上才有这种血脉滋养下这种生长的力量。

      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洛阳市区向东15公里处,地处洛龙区,和市区接壤的伊洛平原中心,始建于西周,东周,秦西汉。

      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对太极殿遗址进行了全面勘察,最终明确了其规模范围、形制结构、保存状况和时代序列。

      一城阅千年

      汉魏洛阳城,修建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她上承周汉文明下启唐宋盛世,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交流,让数千年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由初期到成熟的重要过渡阶段。

      汉魏古城还在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正式开始考古勘察发掘,1979年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005年作为国家首批36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2013年批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魏洛阳城

      经过近200年的动乱以后,至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当年十月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开始营建洛阳宫,从此,曾经一度衰败废毁的洛阳才又重新繁荣起来。

      北魏洛阳城,规模比汉晋洛阳城大的多,形制也有重大改变,这主要是在宣武帝景明二年(501),筑坊明确形成了“外郭城”,而原汉晋城圈则成了内城。外郭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再加上洛河南之四夷馆、四夷里,则南北亦为20里,平面略呈倒“凸”字形。

      这个时期内城中除了宫殿区、皇家禁苑、官署、社庙、武库、太仓及重要的佛寺、官邸外,一般官宅、寺院、民居、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大都放到了内城以外的郭城内。其中在西郭城中部、东郭城南部和洛水以南分别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三个市场。北魏外郭城的出现,是汉魏洛阳城形制演变中一次最重要变化,该城出现了由郭城、内城与宫城组成的三道城圈。

      北魏洛阳城有13座城门,其名称略有改变。《洛阳伽蓝记》说:北魏“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门甍méng栋干云”,“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城门有三道。经考古勘察,城门遗址与城内主要大道均已发现。其中宫城门前通往宣阳门的南北主要大道——铜驼街,宽达40余米。

      今孟津县平乐镇金村,明朝时曾称金墉镇,坐落于汉魏晋故城北端。村南高地,当地人称金銮殿或朝王殿,其南称午门台。据考古工作者进行试掘,确认这里就是北魏太极殿遗址。2010~2016年,考古又对遗址的东半部和东侧东堂遗址、南面为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重大发现。

      当时的北魏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国际城市。北魏王朝在城南洛水与伊水间筑有四夷馆,以接待和安排东西南北四方来归之少数民族和异国之人。南方吴人投国者,处金陵馆;北方来归者,处燕然馆;东方来归者,处扶桑馆;西方来附者,处崦嵫馆。归附三年以后,即赐宅定居于四夷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说:“自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西,至于大秦(即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当时“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

      北魏京都洛阳,布局上大致是宫城之外设有内城,衙署寺庙大多设在内城,达官贵人的府第亦多设于内城。外郭城范围广大,为普通百姓聚居之所。

      伴随着城市经济贸易的发达,北魏洛阳城设市场多处。城东设洛阳小市,地近租场,为全国各地贡赋聚集之处。这里仍是牛马牲畜、粟米粮食的交易场所。城西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今白马寺火车站北部一带)有洛阳大市,周围设八个里坊,专事贸易。市东为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皆以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主要经营乐器。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以酿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售卖棺椁为业。另有阜财、金肆二里,多为富贵商人居住。凡此十个里坊,多为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住宅富丽堂皇。

      城南洛水之南,设立四通市,因地近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尤其是寺院园林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北魏迁洛之初,各帝后信仰佛教,注重修缮佛寺。因孝文帝致力政事不事奢侈,并没有开辟新的皇家园林,只是在魏晋华林园和西游园的基础上重新加以修葺。

      北魏时,在魏晋华林园的基础上进行重建,位于洛阳宫城北。园东有翟泉,即春秋时王子虎晋狐偃盟约之处,孝文帝因此名之苍林海。华林园中有大海,即是汉代的天渊池。池中还存有魏文帝曹丕所建的九华台,孝文帝在台上建造了清凉殿。宣武帝在海内造蓬莱山,山上建有仙人馆,上有钓台殿,并作虹虮阁,中架天桥,每到春秋吉日,皇帝乘坐龙舟,泛游于水上。

      海西有藏冰室,在炎热的盛夏,就把所藏的冰块取出,分给文武百官,以作防暑降温之用。

      此外还有奈林,奈林西有都堂,堂东有扶桑海,海内均有石渠流于地下,西通谷水,东连阳渠,也与翟泉相通。即使大旱之年,因有谷水流入,海水亦不会枯竭;谷水从金墉城东北分流,南入华林园,流经疏圃。主持修建华林园的茹皓是随父降北的南朝人,因此,南朝园林追求自然的手法也融入了华林园的建筑中。

      西游园位于宫城西,北门千秋门内道北。园中的凌云台,是魏文帝曹丕时所筑。台上有一八角井,孝文帝时在井北面建造凉风观。登上凉风观眺望,可以看到远处的洛河。台下有碧海曲池,长宽200余米;台东有宣慈观,离地20多米高。建筑宏伟华丽,朱红檐柱,雕梁画栋,上刻画着各种神仙故事,掩映在云雾缭绕之中。

      北魏时崇信佛教,洛阳佛寺更达1300余所。永宁寺是当时最大的一所寺院。高塔耸立,宝殿巍峨。僧房楼观1000余间。“雕梁粉壁,青锁绮疏”。

      景明寺也是当时有名的佛寺,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前望嵩山少室,北依京城。寺内僧房1000余间,重屋覆殿,青台紫阁,飞道相通。永明寺也是房庑相连,达1000余间,院内种植着修竹青松,奇花异草,布满庭院。景明寺西有置祇园精舍,结构巧妙,春鸟秋蝉。宝光寺有十三级浮屠,画工雕刻,形制甚古。池中菱荷覆满水面,岸边青松翠竹,亭亭玉立,风景十分优美。

      北魏时洛阳的学术和文化,有北魏杨衒之所著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所著之《水经注》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从铜锣大道东尽头返身向西望去,前面更宽阔的地方就是当年的王者专用大道,天子临朝,百官受赐,宴飨朝仪,也都在这里举行。有殿铭曰:“大汉体天,承以德阳,崇高宏丽,包受万方,内总朝贡,外供避荒。”其殿堂及殿前的朱雀等门阙,巍峨峻丽,高耸入云。据说,其规模之宏伟远在四十多里外的偃师就可以望见。

      曾几何时,向西望去,越过一个个高出平地的宫阙台阶,就是太极殿。

      雄伟汉魏宫城太极殿

      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是由居中的太极殿主殿和两侧略小的太极东、西堂组成,三殿东西并列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三座殿基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外围还辅以回廊、院墙、宫门等附属建筑,从而构成规划有序、布局严谨、规模庞大的太极殿宫殿建筑群。在对殿址夯土的解剖中发现,太极殿始建于曹魏时期,西晋、北魏经修补后继续沿用,延至北周时期仍有营建。

      在全面的发掘中,获得了宫城太极殿及周边附属建筑形制布局的全新认识。2016年开始,在对太极殿、东堂台基进行发掘的基础上,考古发掘工作又把重点放在围绕探明太极殿周边附属建筑的形制布局、整体规模、建筑结构和时代演变上以及太极殿所处宫院的四至展开。

      太极殿宫院平面为长方形,以廊庑环绕,东西面宽约320米、南北进深约370米。宫院以太极殿中心殿址及南侧的宫城三号宫门为南北轴线,在太极殿中心殿址,东西两侧,各有一组较为独立的院落。太极东堂东侧、北侧,还有多座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殿址。这些形态各异、规模不一、功能不同的建筑个体,共同构成了太极殿东北部一组内涵丰富的附属建筑群,东西一线雄踞于宫院的北侧。

      太极殿是汉魏古城为祖孙后代留下的极其华丽的王都瑰宝。从建筑构造来讲,居中的太极殿和东西两侧的太极东堂、太极西堂以及附属的道路、院落和排水设施构成的一组规划有序,布局严谨,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虽其基本格局自曹魏始建以来,北魏、北周基本沿用,但不同时期的太极殿建筑群,其规模、形制也略有不同。

      在太极殿及太极东堂殿基北侧,又发现有早于曹魏殿基的夯土建筑遗迹,或与文献记载的东汉宫殿建筑有关。曹魏始建的“太极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核心正殿,是举行大朝的宫城正殿,太极东堂、太极西堂则是皇帝听政决策、宴飨群臣、讲经论学等活动的场所,是当之无愧的“政治中枢”北魏迁洛后,继承了这一制度,并新建外廓城,以太极殿居全城东西之中,在城市规划布局上进一步强化了太极殿作为全城中心的地位。

      自此以后,以太极殿为都城的核心正殿,以太极殿居全城之“中”的规划思想一直为后代所遵循。

      太极殿的主要设计者即为蒋少游。早在定都洛阳之前,拆平城宫太华殿改建为太极殿时,孝文帝就曾命其测量魏晋洛阳太极殿的旧基址,后蒋少游又到南朝建康考察太极殿,因此十分熟悉魏晋宫室制度及其演变。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北魏洛阳太极殿建成。从孝文帝迁都到此时,已近十年。这时,蒋少游与孝文帝都已去世了。太极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面阔12间,亦是宫中最巨大的建筑。

      今孟津县平乐镇金村,明朝时曾称金墉镇,坐落于汉魏晋故城北端。村南高地,当地人称金銮殿或朝王殿,其南称午门台。据考古工作者进行试掘,确认这里就是北魏太极殿遗址。

      洛阳宫

      汉魏古城墙上每隔百步建一楼橹(望楼)。特别是城北面西侧的大夏门因近于宫苑北部,门楼高达三层,建筑宏伟,远比其他城门高大,为魏明帝时所重建。凭借大夏门,既可窥察城内外动静,又便于皇宫同城外宣武观及黄河渡口的交通。

      这个时期发生较大变化的,是新筑的宫城——洛阳宫。洛阳宫的规模确立于曹魏初期,主要以东汉北宫为主,是单一宫城。公元219年,曹操从长安东归洛阳时,因宫室尽焚,开始修复洛阳宫殿,于北宫起建始殿。从殿名可看出,曹操时已有了曹氏政权定都洛阳的打算了。曹丕称帝后,以建始殿作为临时的朝会正殿,群臣由北面的承明门入宫。

      洛阳宫始建于魏文帝黄初元年,次年于宫内修筑了陵云台,宫北新建皇家苑囿芳林园,其后又穿凿了灵芝池与宫北芳林园内天渊池,修筑了九华台。在城西北角高地上,还建有多层高大的建筑,号曰百尺楼。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初期因忙于对吴、蜀作战,无暇顾及宫室建设。公元234年,蜀国丞相和诸葛亮去世,战事趋于缓和,魏明帝遂决意在洛阳大修宫殿、苑囿、宗庙、社稷,整修城池、道路,而自己暂住许昌宫。

      南宫有四门,各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阙。东汉时,南宫是皇帝受群臣朝贺议政及国家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建筑布局整齐有序。雒阳城内由若干个宫殿组成。各种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遍布城内,主要作为皇宫禁苑、仓库、官署等使用,礼制建筑与市场及一般居民区大都在城外。

      东汉时期在城西雍门外三里修建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并逐渐本土化,白马寺被尊称为“祖庭”、“释源”。

      东汉的皇帝死后,除少帝无记载及汉献帝禅陵葬山阳(今河南焦作)外,其余11帝陵均在雒阳西北邙山和城东南一带。

      根据《太平御览》和《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太极殿建在高大的二层台上,面阔十二间,正面设左右两个升殿的踏步。殿内设有金铜柱四根,是魏宫最巨大豪华的殿宇,两侧分别建有东堂和西堂。太极殿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主殿,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召见群臣、讲学之所,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正殿太极殿与东西堂一字并列,这种布局起源于曹魏洛阳城,并一直到北朝末年,隋朝修建大兴宫才改变,使用时间达350年之久。在太极殿北有式乾殿,为皇帝正殿。式乾殿北有昭阳殿,为皇后正殿,殿前庭中有魏明帝时铸的高达三四丈的铜龙、铜凤,十分奇伟。

      此时期宫中建筑的特点是高大、宏伟。整个宫城上城楼、观和阁道连续不断,极为壮观。据文献记载,汉魏宫殿楼观每以复道相通,洛宫之阁达700余间。据此亦可见魏洛阳城的规模是如何宏伟壮阔了。魏明帝时还在洛阳城西北角建金墉城,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城上四门列观,五十步一睥睨pì nì(城上齿状的短墙),百步一楼橹(望楼),屋台上置一钟,配合鼓声报时,依赖芳林园可隐蔽地来往于皇宫、大夏门、金墉城之间,使东、南、西三面宫墙与北面城墙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便于攻守进退的防御体系。

      北宫主殿德阳殿,为朝会正殿,东西长达三十七丈余,约合百米。各宫殿门额,均由大书法家蔡邕等人以大篆所书。

      其实除城内大小宫殿,在雒阳城西广阳门外,还有个胡桃宫。苑囿yòu建筑则有多个林苑皆为帝王贵臣郊猎之苑。游赏观光之地则有各种宴乐台。

      这些建筑皆壮观华丽,殿观多以复道相通。班固的《东都赋》、张衡的《东京赋》等描写到宫室、阙庭及濯龙池、芳林园说“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华峤《后汉书》云:“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彩华盖,高十丈。”

      观上都建有高台可供凭眺,平乐观西有著名的长分桥,谷水由此桥分为南北而流,绕洛阳城东行。当时仕宦辈送行,多至此桥上。

      雒阳三大工商业

      当时的雒阳还有三大工商业区:金市、马市和南市。金市在城内,位于南宫的西北,马市和南市分别在城东郊和南郊。

      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雒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营造和修缮活动。东汉国都雒阳不仅是东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大都市。

      东汉雒阳城是在秦、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这时的雒阳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四面共设城门十二座,由城门校尉与司马等官掌管。各门则设侯一人,负责看守城门事务。

      雒阳城内有纵横24条大街,街有街亭,亭设亭长,来管辖街道。陆机《洛阳记》云:“汉时有二铜驼,在宫之南街四会道头,夹路东西相对,高九尺,名谓铜驼街。”城内的大街,都通向城门。大街均由多段组成,最长可达3000米。大街的宽度,一般约为40米。主干大街都分成平行的三条,zhongyang为御道,专供皇帝出行,从铜锣街望去,这平行的三条依然开阔壮观。

      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一位男士,边陪我们往前走边解释到:御道两侧筑有高四尺的土隔墙,平民百姓只准走左右偏道,按左入右出,各有规矩。道路两旁栽种榆、槐等行道树。据史书记载,当时已有了洒水车,供清扫街道之用。东汉时南北宫警卫极为严格,共有护卫官吏卫士等约达1200人。入夜,宫城击柝,刁斗传响,文武百官皆须凭证而行。

      郊祀天地,是皇帝祭祀的大典之一。光武帝刘秀定都雒阳后,在城南七里建郊兆,中建祭天的圆坛,圆坛为二层,有八道台阶,外有二重墙,四面各开门。后来又在北郊祭地。自此以后,在都城之郊祭祀天地成为定制。

      东汉时,工商业发达,从东汉人仲长统《理乱篇》中可见其繁华:“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当时有很多人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在东汉人王符的《潜夫论·浮侈篇》中即有:“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这里所谓“末业”“虚伪游手”,即指工商业及从事制造经销奢华用品的工商业者。

      东汉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除太学之外,南宫的东观(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所藏图书典籍多达6000余车。杰出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这里撰写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卓越的历史学家班固在这里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巨著《汉书》;思想家王充著《论衡》,是一部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杰作;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制“妙尽旋机之正”的“浑天仪”和精巧绝伦的“地动仪”;蔡伦创制“蔡侯纸”;华佗在此行医;经学大师桓谭、贾逵、马融、郑玄、何休等在这里著书立说,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争出现极为热烈的场面。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还亲在北宫西门白虎门内的白虎观,大会群儒,讲议五经异同,命班固编成《白虎通义》,以皇帝名义制成定论。著名的东观,也是编修史书之所,《东观汉纪》便是在此编成问世的。当时由西域传入汉地的佛经绝大多数也是在雒阳翻译出来的。可以说,东汉雒阳是当时世界上科学文化最发达之一。

      东汉国都雒阳工商业发达,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因此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不少异土僧俗使商往来于此,这里又成为东汉时“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沿“丝绸之路”东来的终点。

      东汉时著名的外交家班超,少年时随其兄班固在雒阳为官府抄书养家糊口,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应当去塞外抗敌立功,怎么能老死书房里呢?后来,班超奉诏多次出使西域,收服西域诸国,再次开通了断绝65年的汉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公元79年,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沿“丝绸之路”直达波斯湾边。他在雒阳“投笔从戎”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

      东汉末年,公元190年,董卓作乱,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他驱迫洛阳附近数百万人口同时西迁,“步骑驱蹙,更相蹈藉”。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雒阳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又使部将吕布发掘各帝王公卿陵墓,盗取珍宝。“悉烧宫庙,城府荡尽”“数百里中无烟火”。直到兴平二年(195)汉献帝逃出长安,于第二年返回雒阳时,依旧是“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那样一种残破景象。昔日赫赫东汉京都,惨破竟至于此。

      雒阳百姓遭受到血腥的掳杀掠夺,也是那时起,成千上万东汉百姓背井离乡到更远的地方开辟了客家人新的家园。

      可他们始终没有忘洛阳桥,不忘每顿喝几口思乡的酒,吃一盘洛阳人久吃不厌的酱牛肉,耳边默然响起市井酒肆中酒客们那些醉意中的调戏声,还有那些歌姬趺坐在席上的赋诗雅颂的唱腔,那止不住的热泪顺着脸颊流下。

      东汉时期的洛阳,已是当时的世界名城,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然而,这座名城又无数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将相夺取政权的牺牲品。

      如今,岁月变迁,战马嘶鸣,刀光剑影,已烟飞灰灭再也没有宫廷楼阁,灯红酒绿,没有帝城的格调品位王者荣耀,可入骨而震撼的历史使炎炎的夏日里,更泛起浓浓的乡野气息,成为历史和当下共同印刻在人们心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流年的温暖,绽放在记忆的城池。

      从汉魏古城遗址出来,繁华宽敞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轿车,两旁店肆林立着,薄暮的夕阳余晖淡淡地普洒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上。这是一片繁盛的洛阳,祥和的古都,夜色下更增添了几分街巷里的朦胧。

      丽景门,十字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夜色搅得灯火通明,如一颗蓝田宝玉镶嵌在这座城市的zhongyang。

      唐代杜甫《忆昔二首》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记录了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洛阳是我国多个王朝的古都,在隋唐极盛时期,这里的宫殿台阁,穷极华丽,苑囿庭宅,犹如仙境。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居住,或漫游过,留下很多光辉诗篇,因此古都洛阳又有 “诗都”之称。

      汉魏洛阳故城,是公元1-6 世纪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重要王朝的都城。她始建于西周,先后经历了东周至北魏等多个时代,到初唐方才废止,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其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是都城规划发生的一次转折性变化,影响后代都城规划长达千年。创立并发展的“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形制。改变了中国古代都城面貌,尤其是太极殿的置立,对中国和东亚古代都城均具有重大影响,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以北魏时最大,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以东汉时最多,达101万人。如此规模,使汉魏洛阳故城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之一。

      汉魏洛阳故城不仅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的都城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统治中心,也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国际性商贸大都市,即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发地。

      北魏历孝文帝(宏)、宣武帝(格)、孝明帝(诩)、孝庄帝(子攸)、节闵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阳为都共42年。此后,在北周宣帝时,又调兵大修洛阳宫、常役使4万人。将邺城六府迁于洛阳,又将原迁邺的太学石经迁回洛阳。但因时间短促,皆未完成。至隋统一全国,因北魏灭亡而荒废的汉魏洛阳城残破不堪,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

      汉魏古城的价值

      在中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历代在汉魏洛阳故城定都的总时间最长,是西汉长安城的8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9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在此可找到春秋晚期以后的周文化、东汉文化、曹魏和西晋文化、迁洛后的北魏文化典型的遗存,此段历史在中国四千年的文明史中,几乎占了七分之一。

      汉魏洛阳故城在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方面,特别是对于了解都城设计规划的变化方面,表现出了从先秦城市向隋唐城市的转变,汉魏洛阳城所示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正表现出都城规划在此时发生了一次转折性变化,并影响后代达千年之久。要认识清楚汉唐两大盛世的差别和联系,认识当时拓跋鲜卑的民族精神及其愿望,汉魏洛阳故城是一个意义重要的新视角。

      北魏末年,战乱频仍。天平元年(534),东魏迁都邺城,徙洛阳城四十万户。翌年,高隆之征调民夫十万,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建筑材料运向邺都。加上连年战争,终使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复,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洛阳伽蓝记》)。“一抔净土掩风流”,三百年锦绣皇都,从此渐次化作一片废墟!

      巍峨的灵台旧址。壮观的永宁寺,木塔基础地面的高塔大中都,依然透露着昔日帝都中华雄狮的威严。汉魏古城在中国百代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创立的宫室制度,以太极澱的建立为标示的都城单一建筑轴线、单一宫城居中南向、宫城内中心大殿居中的布局;以太极殿为大朝、东西两侧并列的东西堂为常朝的东西堂制度;中心正殿前设三道宫门、宫城三大殿南北纵列的“五门三朝”制度等,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新时代,其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所确立的宫室制度,不仅为后代所遵循,更远播东亚日、韩等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北魏先后在平城和洛阳修建了两座太极殿,而北魏洛阳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太极殿、南朝建康太极殿和北魏平城太极殿的因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太极殿和大型宫室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鲜卑民族汉化、中国统一多民族大联合过程中的重要实物和史诗资料。

      汉魏洛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以多层次向世人展示了帝都以内城为主太极大殿,繁荣城郭,中轴并列,洛水环流……旨在统筹策划把深埋地下1500年的帝都的城市格局和工程、昔日的繁华和历史巨变的沧桑,基本再现。

      把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崭新的强大的祖国发展史册上;让古籍里的文字成为历史博物馆教育后代数我中华的自豪中。汉魏洛阳城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炎黄子孙的骄傲。

      汉魏洛阳城历史文化遗产的明珠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放射出更加灿烂光彩夺目的光芒。

      2022.7.25

    【审核人:站长】

        标题:一个久远的辉煌的帝都古城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2369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