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根源

  • 作者:陌小雨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4-20 19:53:01
  • 被阅读0
  •   追根溯源,认祖归宗的道路上,有许多人通过不懈努力,找到了自己的祖先。而许多人却茫然不知,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迷茫得如无根的浮萍,漂浮在流浪的水面上,走到哪是哪。泱泱华夏五千年,每个祖先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墓穴,他们埋葬在这片土地上,尘归尘,土归土。有些祖先连墓碑都已经没有了,消失在历史的车轮里。至于祭拜,有些甚至无根可寻。随着光阴流逝,世事变迁,许多后人也只能祭奠那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先人,证明自己还是有根的存在。

      我的家乡在湖南的西南方向,在整个省版图的鼻尖上。从远古到如今,我们族人经历了许多搬迁史。作为蒲氏一族,我也对族谱和历史渊源很感兴趣,没事总喜欢和老先生们讨论一二。我们这里都属于苗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地带。听父亲讲,我们的祖先最远可追溯到舜帝时期,祖先是舜帝的老师。至于是谁,父亲没有说。后来我多方查证,舜帝确实有个老师,叫蒲衣,也叫蒲衣子。《庄子·应帝王》:“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成玄英疏:“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可见蒲氏一族是一个远古大姓。庄子内篇还提到了尧,也有论据说蒲衣子是尧帝寻到,并拜为师,请出深山。舜继位时,亦拜蒲衣子为老师,可见蒲氏一姓源远流长。

      从蒲衣子之后,蒲氏一族断断续续,缺失了许多记载。在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工匠蒲元,为诸葛亮打造了三千口神刀,蜀汉大将姜维为其著书两部。宋代有阿拉伯裔以蒲氏为汉姓,如蒲寿庚。所以蒲氏一族分有许多民族,根系不一,分属不同祖先。而在历史的洪流里,随着战争洗礼,内斗外争,改名换姓的家族也大有人在。

      我们寨子的搬迁史是从黄河下游一路往南,在江西境内再往西迁,经历了几千年。基于这段搬迁史,在上古三皇五帝时,蚩尤战败,部族南迁西进散布山区地带,很符合这个特征。而现今的苗族人大都集中于祖国的西南方向,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入和平年代,人们对寻根问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家乡也是,部分文人开始了行动,查证各种资料,编文造册,写出了许多套蒲氏族谱。为了追根寻源,许多人不远千里奔赴全国各地,收集资料。

      我们寨子的祖先是西晃山系,第一世祖蒲公蒲天统是北宋宋太祖时期的武举人,敕授指挥使,继授总戎,官授湖广总兵。后钦加湖南武昌府,统辖辰州道。宋真宗时,加封广德王。没几年又辞官不做,归隐田园。死时八十五岁,葬于米贡山。碑文有“德高望重光河东,功成名就继武侯。”后人还为他修建了祠堂,悬有“旷世名将”牌匾,对联“千年英名垂裕世,万代宗社属神灵。”等千古名句。

      我们寨子也有族谱,记录最早是蒲氏三兄弟,从麻阳米贡山搬迁而来,说是蒲天统的分支子孙。蒲天统在我们那叫蒲秀乾,根据记载,同属一个人。蒲氏三兄弟老大叫蒲拔强,老二叫蒲拔党,老三叫蒲发梦。老大喜欢打猎,在斜坡村竹子寨安家落户。老二喜欢打鱼,沿水而居。老三是个光棍汉,醉心于修道,就上了天雷山。老大和老二人丁兴旺,繁衍出了许多后代子孙。老三听说有一个女儿,记载不详,可能是为了维护半仙的声誉,所以才没记载,只是口头相传。三兄弟里,老二的地理位置最佳,米贝河横穿而过,繁衍出了许多的人口。所以后来,米贝成了乡公所,是十里八寨的经济贸易中心。那时候,每到赶集日,各村寨就会云集这里,进行物品交换。

      相比于蒲拔党精瘦的个子,蒲拔强就魁梧多了,他身强力壮,性格彪悍。那时的寨子,到处都是密林,野兽横行,若没有两把刷子,很难活下来。听老一辈讲,清末时,重阳田住着几十户人家,结果家族里二十几个后生外出干活,全被老虎吃光了,于是思前想后又搬回了寨子里。从蒲拔强下来又分了很多支系,遍布在斜坡村各个半山腰上。有的甚至迁出了这个村,在其它地方安家落户,成了另外的村寨。蒲拔强去世后,就成了一个谜,很少人知道他到底埋葬在哪里。现在唯一有考证的是,半江有一块墓碑,说是先祖蒲拔强的墓地,不知真假。而我得到可靠的消息是代代口口相传的一个传说,说先祖蒲拔强是埋在寨子里。对于蒲拔强的坟墓,父亲显得很神秘严肃,说这事不要外传,先祖的坟墓是风水宝地,怕外人惦记。

      对于祖先的坟墓,以前是有争端,谁都想认祖归宗,说这是自己的祖先。父亲只说了大概方位,没有说具体的位置。可寨子就这么大,平一点的地方全是木屋,就算不平坦的一小块,也大多用来开发苕窖储存红薯。没开发的,除了一两个地方,大多在寨子周边。从逻辑角度出发,祖先蒲拔强在这里落户,就算他活得长一点,满打满算,最多不超过五代人。五代人是什么概念,必须每二十年繁衍一代。正常情况下,一夫一妻制的山野村夫,七八十年内也很难繁衍出多少人口。那时候医疗条件落后,婴儿出生率低,再加老百姓连吃的都很紧张,哪来物资供养许多孩子。苗族人都兴土葬,认为这是对死者最大的孝。而人口稀少,树林茂密,土葬就不会埋得很远。从多种角度出发,祖先蒲拔强很可能就真的埋在寨子里,至于是哪一块地,就不得而知了。至于父亲说祖先蒲拔强埋在寨子里,只不过是听了先辈们的随口一说,然后才习惯性地代代口口相传,保守着这一秘密罢了。

      年代太久远,许多祖先都无法祭拜,甚至有些祖先连坟墓在哪都不知道,只能从族谱上依稀看着他们曾经存在过。从祖先蒲拔强下来,我家每年祭拜的祖先是天祖蒲正保、高祖蒲承仙、曾祖蒲启强,祖父蒲祖佑。天祖只有一个儿子,高祖有两个儿子,是蒲启强和蒲启茨。蒲启强是大哥,也是我的曾祖父。从祖父下来,我们家都是一脉单传。

      记得小时候,我常跟父亲清明时节去坟上挂亲。那时候挂亲有很多人,鞭炮声声震响山谷,香纸烟气缭绕,大山沉浸在一片缅怀先人的氛围中。那天也是人鬼相会的日子,阎王会开启三天日程,让阴阳两聚。是啊!祖先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来要去何处。所以,挂亲都会磕头,求他们保佑,会给祖先上贡品,送钱财,孝敬他们老人家。挂亲时,老一辈会带着新一辈,去认每一个祖先,好延续这根的传承。

      随着时代变迁,出村打工,年轻一代都在外边忙碌着,有时候挂亲就只能由家里的老人们去。这些年,每年挂亲都是父亲一个人去,我由于工作关系,就只能留在外地打拼。现在的父亲已经老了,熬出了白头发。再往后几年,他走不动了,就只能由我接下他的接力棒,继续给祖先修整坟茔,祭拜他们。

      为了追溯根源,我也加入了两个蒲氏家族群,和他们一起讨论家族渊源的一些事宜。听父亲讲,我们祖先原本姓陈,可是没有任何证据,只是他口头代转,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至于世祖蒲秀乾到底是不是我的祖先,其实我也不太确定,毕竟那时候蒲氏也不止他一个人,还有其它没有被记载的分支。再说,古时候,农民普遍很穷,有时甚至连一块墓碑都买不起,久而久之,也无从查证。经过几百年后,人们就只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资料去推断祖先是谁!很可能,许多人都会把别人的祖先当成自己的祖先。但不管如何,即使是把别人的祖先错认为自己的祖先,至少能让自己心里得到一丝安慰,证明自己也是有根的人。

      世祖蒲秀乾是为镇苗而来,可我们却是苗族的后代,这有点让人摸不准头脑。苗族是蚩尤九黎部留下的后代,如今都散布在祖国的大西南。还有,我们那的有些地名一直延用着苗语称谓,不知是怎么回事?我们和真正苗族不同的是,不会说苗话,说的是侗族语言。而据历史记载,蒲秀乾的后代有些西迁到新晃成了侗族,有些迁往贵州、四川等地,有苗族也有汉族。新晃是侗族自治县,居住着大量的侗族人口,有的口音很接近普通话,和四川话也像,有些讲纯正的侗语。这个中关系,很奇怪,可能也只有历史才知道这个中缘由吧!而我们乡是新晃侗族自治县里的苗族乡,是苗民,这关系有点错综复杂,理不清头还乱。也就是说,世祖蒲秀乾的子孙后代有汉族,有苗族,还有侗族。只因文字记载里只有他,于是这里的人都奉他为第一世祖。

      苗族是没有系统的苗文语言,代代都是口耳相传。在汉字没有普及之前,许多苗族祖先的墓碑上,估计连一个文字都没有,就算有,也是简单的一些符号,或者用汉字代替。没有文字记载,就很容易形成真空断代。还有,比如战争,躲避灾祸,发生饥荒,许多人都会改变自己的姓氏,族群,从而苟活下去。就如古代,皇帝降罪株连九族,为了避免灾劫,许多族人不得不隐姓埋名,改变原有的身份信息。

      现在好了,和平年代,生活富裕,文字普及,网络信息发达,每位祖先都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再也不用担心坟墓因为时代变迁而寻找不到自己的根源。总而言之,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生长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后代,源远流长。

    【审核人:站长】

        标题:根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6227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